由三位实习生展望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由三位实习生展望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

陈建英

【摘要】:体育教师而言,其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体育学科特定专业的学科知识。主要是指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体育专业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及体育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等等。

【关键词】:分析反思实践性

开学伊始,学校交给我培养三名体育实习生的任务。这三位实习生有各自的特点:实习生A来自于省属一所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实习生B来自于本地一所高校的体育教育学专业,实习生S则是省体工大队一位即将退役的十项全能的运动员。在他们完成实习任务之后,我根据他们三人具有的知识状况并结合各自实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剖析,希望对我们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有所启示。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知识?北师大的林崇德教授[1]等人认为,教师的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程度,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他们把教师的知识分为四个方面即:①本体性知识②条件性知识③实践性知识④文化知识。这一分类结构虽然仍有改进之余地,但基本精神已逐渐为业内人士所认可,本文将根据体育学科的具体特点,基本采用这一知识分类结构。

实习生共有三人,采用访谈法可能更有利于深入的获得信息,经过访谈,我了解到这三位实习生在校所学的课程,绘图表如下:

另外,实习生B曾经和教材教法的老师到学校附近一所中学见习过两个星期。这两个月中,根据课程设置要求,我们安排了50米跑教学任务。这三位实习生都有该教学任务的的学习经历,在见习了我上这课的过程后,他们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课堂实习,其课堂实习情况大致如下:

一、课前分析

实习生A的个人运动素质很好,课前准备中能发现他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素养;实习生B的个人运动素质一般,课前准备中能发现他很注意课堂结构的设计;实习生S的个人运动素质极强,但课前准备中发现他缺少教育、心理以及课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三个实习生所教的班级都是异质分班,属于同一年级,学生素质大致相当。

实习生A在教学中讲解较多,看得出,他是在努力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但因为对动作分解这个环节做得不够仔细耐心,理论运用有教条之嫌,所以,其所教班级学生掌握的速度并不快。

实习生B能够注意讲解和动作示范的结合,在课后交流中提到了动作学习延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作用,训练中也能注意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相结合。其所教班级学生掌握的速度很快。

实习生S很少讲解,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向学生示范动作,因其出众的运动技能,把短跑的技术展示的淋漓尽致,虽然他缺少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但是,很明显,他是按照运动员训练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因而领悟能力或者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进步很快,但其他学生往往无法领会,难得要领,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三、反思

根据实习生对这一学习内容的教学,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体育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笔者对这三位实习生做如下分析:

(一)本体性知识

就体育教师而言,其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体育学科特定专业的学科知识。主要是指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体育专业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及体育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等等。从这一个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来看,运动技能并不出众的实习生B效果最好,他在规定的4+1课时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实习生B则多用了一个训练课时,但也基本完成了任务;而运动技能出众的S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最终由我重新为他们补课,但他训练的两三名“尖子”学生的运动技能远远超过了A、B两位实习生班上最好的学生。由这些结果,我们大约可以推测出:①当个人的体育运动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高超的运动技能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不大。②A、B实习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对他们的教学有帮助,我感觉到,体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缺失是A实习生驾驭课堂能力缺乏明显弱于B实习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需要说明的是,从A、B实习生共同选修的专业课程成绩来看,A实习生好于B。③体工大队的运动员由于缺失专业课程特别是缺失中学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在普通中学的教学中出现困难也证明了体育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运动员的训练模式是不适用于中学体育教学的。

体育教师行为就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的有效传授而展开的。因此体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准,这是教师有效行为的前提条件,因而,在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中,专业课程和技术课程的设置与考核是需要认真思考并验证的。实习生B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笔者的观察,其优势之一就在于体育课程的理解,对课堂结构能进行合理的分解,松弛有度,这些都弥补了他自身运动能力的相对不足。因而,在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中,关于体育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二)条件性知识

林崇德教授认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进行成功教学的条件性知识,毫无疑问,体育教师也需要这两名学科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从图表一中发现,实习生A和实习生B都选修了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而且就成绩而言,A要好于B,实习生S也有运动心理学的课程。那么这三位实习生在条件性知识上是否有差距呢?根据我的观察,实习生A的条件性知识中的陈述性知识掌握相当牢靠,在试讲时也能引经据典,但可惜的是,他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却不会使用,不会变通,也就是说,缺乏条件性知识中的程序性知识。而实习生B的虽然知识的识记不及A,但是其程序性知识特别是策略性知识要比A实习生好得多。我想,这可能与B同学半个月左右的教育见习有关联——因为他经常与我说,在见习的学校,老师怎么怎么做的,他是怎样理解的。由此可见,高校中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不能满足于学生考卷或者考查时的分数,因为,这些评价大多数集中于陈述性知识,玩玩忽略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这两种知识更多的是在变式练习中获得的,因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时间的适当延长是值得考虑的。实习生S所学的心理学侧重于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应该说,这种方式对培养高运动技能的运动员可能是合适的,但对于一般中学生而言,S往往缺少有效的心理辅导。

(三)实践性知

笔者以为,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从事体育教育的学科能力。这些能力大致属于学科教学知识(PCK),学科教学知识(PCK)现在一般有如下认同:PCK的定位正在于“学科知识”与“一般教育知识”之间的交叉之处,而其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2]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教师的个人学科知识很扎实,教学态度也认真,但教学效果却不好。进入这些教师的课堂,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无法把自己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这些老师常被取笑为“茶壶里煮饺子”,时间稍长,一旦形成固定的程序和印象,这些教师就往往会成为教学中的失败者。所以,学科知识如何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是培养师范生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体育学科教学研究应认真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能力不是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学得或习得的,B实习生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有两个星期的见习时间,所以,实习伊始,他就比其他两个实习生具有优势。笔者建议:师范教育中的教育见习、实习可适当延长时间,这对于这些准教师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四)文化知识

体育教师往往给外界以“一介武夫”的感觉,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体育老师在文化层面上也存有偏见,他们最主要的评定依据往往就是体育教师的言谈举止。不管这种偏见是否有依据,但根据我对这三位实习生的观察,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亟需加强。笔者以为,体育教师的讲授和口头言语表达应简洁规范,重点明确突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运用易于接受的适当的语言;不用含混不清或拼凑的语言,并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不间断性——这一点A和B实习生都基本符合标准,但A实习生讲授时,往往不能尽早进入主题;C实习生的言语交流能力比较差,往往无法用自己的言语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这是很糟糕的。当然,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绝不是短短两个月的实习所能解决的,我也缺乏相关的解决能力。

总之,这四种知识是作为一名合格体育教师必备的知识体系,上好一节体育课单纯的靠动作技术好,本体性知识掌握牢固是不够的,但是本体性知识是基础。条件性知识起到辅助作用,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性知识,才能使体育课程变得精彩,才能与运动训练课区别开来。达到即育人又实现体育知识传授。实践性知识是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联系的纽带。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构成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知识中的言语交流的能力是教学顺利进行的载体,四种知识的交融才能让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彰显我们独特的学科风采。

注释

[1]《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与教师教育》《中国教育学刊》[J]第5期2007年5月No.5May.2007JournaloftheChineseSocietyofEducation

[2]李伟胜《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核心因素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9.3.34

(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