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

吴素娟孟凡美

吴素娟孟凡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妇幼医院1546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3-0169-02

【摘要】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流行于夏秋季节,7、8、9月为高峰,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

【关键词】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1例。发病年龄1.4岁~10岁,其中1.4岁~3岁8例,4~6岁12例,7~10岁5例。发病月份7~9月,其中7月5例,8月15例(60.0%),9月5例。25例均未接种过乙脑疫苗。25例均有发热、头痛、呕吐。体温39.0~41.5℃,其中39.0~40.0℃8例,>40.0℃17例。昏迷18例,嗜睡7例。

1.2临床表现

潜伏期10~14d(4~21d)。

1.2.1主要症状起病即有高热,持续7~10d。

神志改变,由精神萎靡、嗜睡至半昏迷、昏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呕吐、惊厥。可见各种病理反射。

1.2.2分期

(1)初热期:发病初3~4d内,相当于病毒血症期。高热,头痛,嗜睡,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易激惹,惊跳,凝视等。极重症病例此期短至1~2d。

(2)极期:病程第4~10天。持续高热,昏睡或昏迷,惊厥,有刺激征及锥体及锥体束征。严重病例有颅内高压征,可有外周性及中枢性呼吸衰竭。

(3)恢复期:病程第7~11天。体温渐降,神志渐清,在2周后恢复正常。部分病例恢复需3~6个月。

(4)后遗症期:少数患者在发病半年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

1.2.3临床分型

(1)轻型:发热38~39℃,头痛,呕吐,可有嗜睡,神志清楚,无惊厥,多在1周左右恢复。

(2)中型(普通型):发热39~40℃,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睡或浅昏迷),偶有短暂惊厥,脑膜征及锥体束征明显,浅反射消失,病程7~14d。患儿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

(3)重型:发热多在40℃以上,神志昏迷,反复或持续惊厥,颅压增高症状,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明显,病程2~4周以上,多有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部分病例有后遗症。

(4)极重型:发热高达40~41℃以上,深度昏迷,反复或持续惊厥,多在3~5d内出现脑疝、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多有较明显的后遗症。

1.3实验室检查

1.3.1血常规病初白细胞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呆高达80%以上。

1.3.2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多在500×106/L,少数可在1000×106/L以上。细胞分类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淋巴细胞占多数。蛋白稍高,糖正常或略高,氯化物正常。

1.3.3血清免疫学检查可测定患者双份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恢复期的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可确诊。因抗体出现较迟,多用于回顾性诊断。

1.3.4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多在病程3~6d可获得阳性结果。

1.3.5病毒分离可取死亡病例脑组织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较高。

2鉴别诊断

2.1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有结核病接触史或结核病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发病无季节性,结核抗体阳必,脑脊液检查可供鉴别。

2.2中毒型疾疾发病迅速,在尚未出现消化道症状以前突然高热、惊厥、昏迷、呼吸及循环衰竭,脑脊液正常。用0.9%氯化溶液洗肠可获脓血或脓血黏液便,以此做镜检和细菌培养中获致病菌。

2.3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节,有特殊的皮肤黏膜淤点,发病不如乙脑急骤,很少发生呼吸衰竭。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涂片或培养可获得病原菌。

3治疗

3.1一般治疗精心科学地护理,保证营养及液体摄入,每日总入量为50~80ml/kg,以1/5~1/4张为宜。反复应用脱水剂时应注意补钾。

3.2对症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对极期患者及时把好三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1)高热的处理:体温控制在38℃左右为宜。

①物理降温:温水(37℃)或30%乙醇擦浴,头部及大血管部位冷敷。

②药物降温:安乃近滴鼻、口服或肌肉注射。

③亚科眠疗法:主要适用于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的患儿。氯丙嗪及异丙嗪每次各0.5~1mg/kg,肌肉注射,每4~6h1次,或用以上药物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1~2次/d。一般可连续3~5d,不可过长,以免导致呼吸道分泌物积聚。

(2)抽搐的处理:按照惊厥的原因进行处理,如降温,吸氧,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常用止痛药为10%水合氯醛、地西泮(又名安定)、苯巴经妥(又名鲁米那)、异戊巴比妥(又名阿米妥钠)等。

(3)颅高压的治疗:可用冰帽持续降温。早期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脱水剂如20%甘露醇1~2g/kg,每4~6小时1次。使用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婴儿每次2.5mg,儿童每次5~10mg,静脉注射,2~4次/d;或用氢化可的松,每日5mg/kg,疗程3~5d。

(4)呼吸衰竭的处理: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儿口、鼻腔分泌物。痰稠排出困难可用鲜竹沥水、盐酸溴已新(又名必漱平)、溶菌酶等化痰药物,或雾化吸入α-糜蛋白酶。同进可用兴奋剂如尼可刹米(又名可拉明)每次5~10mg静脉注射,洛贝林每次0.15~0.3mg/kg静脉注射,或氢漠酸东莨菪碱0.02~0.03mg/kg以5%~10%葡萄糖液稀释后,每隔10~30min静脉缓慢注射1次。如上述措施仍不能纠正缺氧或自主呼吸微弱甚至停止者,应尽快和人工呼吸器。

3.3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可抑制病毒繁殖,其临床实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观察。

3.4免疫增强剂转移因子、胸腺素、特异性核糖核酸对症状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李艺星,尹遵栋,杨俊峰,陈园生,程均福,刘力,刘学成,周兴余,王昭孝,周敬祝,梁晓峰.200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年03期.

[2]陶三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监测及预防[J];中国计划免疫;2002年04期.

[3]景晓,宫学诗,张世水.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在乙型脑炎传播媒介筛选中的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2004年04期.

[4]彭俊超.流行性乙型脑炎43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0):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