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建筑资源的类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旧城建筑资源的类型

赵建安

赵建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从建筑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实现城市的物质结构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大量旧建筑进行更新。我们可以将建筑寿命看作无限长,或是一个无限期循环存在的建筑,我们知道影响建筑寿命周期的两大因素是建筑的物质寿命和功能寿命,当建筑功能寿命截至后,我们可以通过改造,结合新的需要,构建新的功能使之继续使用;当物质寿命截至后,我们也可以通过新建来补充建筑的物质组成,使原有功能继续发挥作用。

【关键词】旧建筑资源;建筑空间;建筑资源;基础环境

通过对大量现存建筑的调查,我们总结出九类与旧建筑紧密相关的建筑要素,也就是我们需要对旧建筑更新进行评价的资源基础。它们包括建筑的结构、空间、材料、色彩、设备、构件、历史文化、风格、环境九类。这九类资源理论上可以分为显形资源和隐形资源两种类型,顾名思义显形资源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显而易见得资源,这类资源可以通过视觉观察、测量计算使之直接量化,也是建筑资源评价的主体。

1.建筑结构建筑的结构形成了建筑的整体框架,直接对功能的更新产生影响,按一般规范建筑结构分为砖石结构、砖木结构、木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针对旧建筑更新再利用,其结构资源主要体现在三种类型上,即砖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因为这三种结构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普遍性,现实中大部分旧建筑改造对象是基于这三种结构形式的。木结构多存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属于历史文物保护范畴,需要专业技术作为保证,不属于我们所研究的普通城市旧建筑。砖结构建筑是目前旧建筑中数量较多的一类,由于粘土砖的生产要消耗大量的粘土,对紧缺的土地资源造成威胁,近些年国家建设部以颁布有关法规禁止建设中大量使用实心砖,由空心砖和混凝土砌块等材料代替。但在旧的普通砖混建筑中承重结构基本为实心砖。在更新改造中由实心砖构成部分结构将被隔热、隔声效果好的轻质环保材料所取代。混凝土结构在改造中基本得到完全保留,从混凝土结构本身的特点来看,这类结构本身具有整体性,通过整体系统传递荷载力,局部的破坏有时会影响到整体结构的安全可靠性,2.建筑空间空间资源是建筑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再利用性,旧建筑空间资源可分为三类:独立空间资源、常规空间资源、外部空间资源。

独立空间存在与体育建筑,工业建筑,以及普通民用建筑的组成局部。从尺度考察,这类空间为旧建筑改造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不仅体现在新功能的适应程度,也体现在活跃建筑内部气氛上。在改造中,独立空间包括两种形式,即整体建筑由单独的一个大空间组成(体育馆、厂房),以及独立空间附属于建筑,作为一部分存在。常规空间是最为普遍的建筑内部组织结构形式,空间长、宽、高一般与人体尺度接近。变更后功能适合分散活动为主的,如办公、居住等。建筑的外部空间也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与城市环境联系的纽带,同时恰当的改造也可使外部空间转变为内部空间,空间是建筑更新再利用的重点和亮点,以前设计的建筑往往考虑实用多于美观,沉闷的空间布局并不适应现代建筑对内部环境的要求,再利用除满足功能寿命的延续作用外,应通过改造使旧建筑内部空间活跃起来。

从许多成功的改造实例可以看出丰富的空间为旧建筑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使旧建筑比更新前更具吸引力。

3.建筑材料这里的材料资源主要指建筑表面装饰材料,以区别于钢筋、混凝土、木材等结构材料,建筑材料资源在建筑整个生涯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元素,之所以称之为“活跃”是因为抛开建筑更新再利用不谈,建筑本身在运营的过程中往往要进行周期性的装修改造,一般情况下新装修经过少则3年多则5年就会显出陈旧的样子影响使用,这在一些诸如饭店、宾馆、商场建筑中表现很突出,陈旧的室内装修会严重影响经济效益。所以这类建筑在最初的建造时周期性的装修通常也会作为开发商最初投资中考虑的因素之一。

装饰材料分为可回收使用与不可回收使用两类,可回收材料在拆除后仍旧可以发挥材料原有功能,通过折价处理可以在合适的地方继续使用,不可回收的材料通过改造继续发挥原有功能的可能性不大,但从经济和环保角度考虑,一个成功的再利用项目应该实现建筑材料的重复使用,通过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来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所以对这类拆除废物进行分类后可作为二次原材料通过再加工实现再利用。

4.建筑设备建筑设备在原有建筑的造价中占有相当得比重,等级不同的建筑区别较大。建筑设备部分主要指建筑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暖通系统、以及支持这些系统正常运转的机器设备。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通过改造使建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和无害的室内空间,在新的运营过程中使能源和资源消耗最小化,形成建筑寿命周期内的质量、功能、性能和环保的协调统一状态。

建筑设备的改造在这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新的功能要求,一般情况下建筑设备投资往往占到改造投资的40%以上,因为建筑设备是与建筑功能和使用标准紧紧联系的,更新再利用后功能和标准往往变化较大,同时原有设备系统经历数年运转已经老化,基本不能够继续使用。但设备资源的再利用是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作为基本目的,诸如管线等设备系统其制造材料大都可以回收作为再生产原材料,因此通过分类、整理、回收的设备资源是旧建筑中可以看得见的物质财富。

5.建筑构件建筑构件多指在改造过程中所拆除的旧的门、窗、栏杆、建筑构造等。在建筑的节能化改造过程中,建筑构件一般属于被拆除之列。但对于一些特殊建筑,其门窗的样式代表着建筑文化与特色,不能够简单的作为普通构件对待。对这类建筑来讲“整旧如故”显得重要一些,在功能置换的同时,要考虑建筑历史文化层的延续性,甚至可以通过新与旧的呼应来强调这种延续,使门窗构件作为建筑的永久符号存在于建筑之中。或者对有特殊价值(技术、纹样)的门窗完整保存,经过翻新工艺处理后用于建筑装修。

对于普通的建筑构件在拆除后可以用作其它用途。在德国,森林覆盖率达到国土总面积的30%,每年木材产量是2000万立方米,应该说德国具有足够的森林储备来满足木材的需求。但政府却通过法律的形式要求对旧木材进行循环利用。

6.建筑色彩建筑色彩影响着整个城市的风貌,在我国古代建筑色彩在营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显示出建筑等级,为阶级、宗教统治服务。

今天,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建设中,通过色彩体现城市风貌显得十分有限,这并不是发展的滞后,而是我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建筑的形式,而忽略了色彩这个重要的元素。

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要么城市色彩千篇一律,要么色彩缺乏统一而杂乱无章,独善其身,对环境照顾不周。此外,我们还应欣喜的看到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各种色彩和质感的材料应有尽有,为建筑色彩的营造提供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色彩其实是建筑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可利用资源,相对与显形资源,色彩抽象的表示出建筑的功能、用途,适宜的色彩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也是对建筑本身使用效率的一种促进。色彩资源根据建筑更新的需要分为两类,对于历史文化性较强的建筑,本身改造要求“整旧如故”,建筑色彩需要得到延续和恢复,以突出建筑历史文化特点。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建筑,往往可以通过新的色彩融入新的功能而促进建筑的更新再利用。

7.建筑历史文化在我国城市与建筑更新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公式化、教条化的搬用国内外的现成模式。由于我国南北纬度相差很大,受气候、地形、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原来城市的发展因地制宜,极富地方特色。但在这些年的大拆大建中这种特色逐渐消失了,纵观其原因有三:由于地区交往的存在,由于交往所带来的建筑文化选择性,三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这三点中科学进步是最终的原因,过去我们的建筑强调就地取材,以经济实用为设计的出发点,追求地方特色,这当然有助于地方建筑文化个性的增强。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域交往的增进,人们能选择更好的方式来建造房子,而不囿于就地取材,例如许多研究人员在研究陕北地区的窑洞建筑,甚至开发出更为适宜居住的新窑洞样式,但在延安,我们接到的多数设计任务是如许多城市一样的多层住宅楼和商业建筑,这不难看出普通使用者对建筑的期望已经跨越了地域的界限,将实用与新的生活方式作为第一位选择。其次,信息为建筑的民族性与地方性带来众多的新的特点,将民族和地域文化纳入到广义的文化范畴之中。由于信息交流的递增,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是导致建筑走向趋同的原因之一。虽然地域的差异在逐渐减小,但建筑流派的区别逐渐明显起来,人们在同一座城市欣赏各种风格的建筑成为可能。

8.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是形成城市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并且与建筑的文化历史息息相关。建筑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建筑风格体现。例如在欧洲,城市在中世纪以后就先后出现过哥特风格、伊斯兰风格、文艺复兴时的古罗马穹顶、巴洛克式、洛可可等风格。到了工业革命以后,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古典复兴建筑、钢铁时代建筑、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国际式”等等。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就象一条项链一样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串了起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建筑也从以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跳跃发展到了现代建筑形式。在一些受西方影响明显的大城市先后出现了“苏联式”,“欧式”以及称之为“中国固有形式”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

这些风格的建筑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在一些城市大兴土木的建设浪潮当中,有的城市在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甚至根本不考虑旧建筑特色的不可取代性,只是当作拆迁改造的对象随意处置,而那些迅速崛起的风格近似的新建筑,使城市变得千篇一律,以至于无论你走到那一座城市,都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类同感,让人失去地域的概念。

9.建筑环境“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许多有魅力的城市不仅是因为它们拥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还在于它们拥有许多吸引人的外部空间。

在城市复兴运动中社会学家将建筑、环境与人联系起来,他们提出城市在功能上应是错综的,城市要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人,并且为它们提供各自的活动空间和场所。此外人们还需要有积极意义的社会交往,因而“城市设计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增加建筑与街道间的中间地带空间”,这些公共的或是半公共的将丰富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行为活动提供场所。因此在旧建筑的更新再利用过程中,通过外部环境的塑造增加旧建筑的利用效率与存在地位显的极为重要。与旧建筑相关联的外部环境资源分为两类:第一类指有形的外部物质环境,如空地、老树、水池、烟囱等。通常旧建筑及周边范围呈现出低容积率,低密度的特点,改造形式无非是拆建、改建、扩建三种,一般情况下通过集约改造后的建筑外部空间将与建筑联系更为紧密,为了烘托建筑外部物质环境更为开发者重视,外部物质环境成为新建筑的一个部分而非仅仅衬托。第二类是建筑周边的无形的环境资源,如商业的氛围、生产状况、居住人群面貌等等、者类环境资源的利用是双向的,它既能间接影响更新的实施,如短期可能会影响到居住者的利益而成为更新阻碍。但它往往也会成为建筑新功能选择的条件,如旧厂区的一栋临街厂房被改造成一座服务与相邻住宅区的超市等等。第二类环境资源是我们在更新改造前期考察的重点对象,考察的目的在于对症下药,寻找到适宜的改造切入点,使改造变得更为有意义,而非“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