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竞赛培训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浅谈初中数学竞赛培训策略

刘毅

惠环中学刘毅

初中阶段的数学竞赛有七年级的“华杯赛”和九年级的“全国数学联赛”。本人从教10年,参加竞赛培训工作8年,略有收获。其中05年辅导七年级学生“华杯赛”获全国三等奖一人次;07年辅导九年级“全国数学联赛”全国二等奖一人次;08年辅导七年级学生“华杯赛”全国三等奖一人次;11年辅导九年级“全国数学联赛”全国三等奖1人次,市级一、二、三等奖总计6人次;12年辅导七年级“华杯赛”全国三等奖两人次。下面就竞赛培训工作谈谈个人的三点体会。

一、关注数学竞赛的基本走势。

近几年初中数学竞赛的基本走势包括:

1、试题的价值取向。传统竞赛强调数学形式,关注数学本身的问题,人为设置陷阱,诱使学生用特殊技巧去应对。新出现的竞赛题则更加突出数学的本质,注重数学的应用、数学的情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现象规律,应用题、情境题是这一趋势的代表。

例如:(2012年华杯赛初中组)第9题:身高两两不同的30个学生面向老师站成一排,其中恰有11个学生高于自己左侧相邻的同学,那么高于自己右侧相邻同学的学生有()人。

(A)11(B)12(C)18(D)19

2、试题所用的语言。不只是自然语言、符号语言,也重视图形语言;不仅用图形提供信息,要求考生从图形中发现规律,也可以用图形作答。图形成为数学竞赛的基本语言之一(包括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统计图等)。例如:(2012年华杯赛初中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瓷砖,按图5所示的方式铺地板;(图(1)中有块瓷砖,以后各图都比前前一个加铺块瓷砖),则有2014块黑色瓷砖的是图5中的第个图。

3、试题的类型。题型更加丰富,不仅有常规解答题和证明题,还有发现规律的探索题、图案设计题及通过操作解决问题的实验题。例如(2012年第二十三届华杯赛)有一系列数,前两个数是1,2,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等于它前面相邻的两个数的和的个位数字,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这列数中能否依次出现相邻的2,0,1,2这四个数?说明理由;

(2)这列数中的第2012个数字是什么?说明理由。

4、试题中知识的组合。不要求记忆知识,如有可能,可以用常识、经验代替知识,有许多初中赛题,如果从知识的角度分析,不过是小学水平,但必须具备初中的数学素养才能作答。例如:(2011年全国数学联赛)将若干个红、黑两种颜色的球摆成一行,要求两种颜色的球都要出现,且任意中间夹有5个或10个的两个球必为同一颜色的球。按这种要求摆放,最多可以摆放个球。

5、试题不在单一知识上做文章,而是强调知识的联系,特别是在代数、几何、统计等多学科的交汇处挖掘素材,从而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注重几何问题用代数方法处理,更加注重代数问题的几何意义。例(2009年全国数学联赛)将前300个正整数1,2,3,4…300顺次在黑板上排成一行,然后划去前两位数1,2,而将这两位数的和写在最后面,成为3,4,5,6…299,300,3;接着再划去前两数3,4,而将这两数的和写在最后面,写成5,6…299,300,3,7;象这样进行下去,直到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一个数为止;试求黑板上出现过的所有的数的和(包括每次划去的数在内)。

二、掌握近几年数学竞赛考察重难点

数学竞赛尤其是初三全国联赛近几年考察的主要内容及考察重点、热点是什么?我认为了解这个问题同我们把握中考命题方向是同样重要的,它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少走很多弯路,让我们的辅导和训练更具针对性。1、数这一模块内容是每年考察的重点,其中包括:质数和合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约数、奇数与偶数、完全平方数、数的整除等,并且每年都有一道与一元二次方程相结合的整数根问题。2、代数式这一模块内容包括:综合除法、余式定理、因式分解、添项、拆项、待定系数法、整式、分式、根式的恒等变形、恒等式的变形,尤其是二次根式等问题是常考常新的问题。3、方程与不等式模块中包括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简单的不定方程(组),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尤其是一元二次方程整数根问题,韦达定理等经常出现。4、函数主要考察二次函数、简单分式函数的最值及含字母分数的二次函数问题。5、几何除初中教材中的内容外,还包括三角形中的两边角之间的不等关系、面积及等积变换、三角形的四心及其性质、相似形的共圆定理等。

三、数学竞赛培训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解题

作为一名竟赛辅导教师,除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去学习,认真把握竞赛的方向、重点、热点外,还有关键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解题。学生可通过四个阶段的训练学会解题。

第一阶段:简单模仿,反复训练。即模仿老师或辅导书上的示范去解决一些问题,获得问题的表象,玻利亚在《数学的发现》序言中说:“解题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到它。”通过模仿:当堂会做,过几天又不会做,是一种正常情况。人会遗忘,遗忘是一种心理规律,除非它已升华成了思想和精神,或者获得的过程伴随难以忘怀的故事,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自然会重复。

第二阶段:变式练习。即在简单模仿的基础上再主动实践,主要是做数量足够、形式变化的干扰性习题,其作用通过变换方式或添加次数而增强效果。巩固记忆、熟悉技能,学习数学不能缺少这两个阶段又不能单靠这两个阶段,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足够的过程、没有过硬的“双基”,数学理解就被架空了,就会出现“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但一做就错”。

第三阶段:自发领悟,逐渐升华。在模仿与干扰练习的基础上加理解——解题知识的内化(包括结构化、网络化和丰富联系),主要表现为从事实到规律的领悟,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但在这一阶段,领悟常常从直觉开始,表现为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而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这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数学素养等先天智力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的努力、勤奋、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有关。

第四阶段:自觉分析,提升能力。即对解题过程进行自觉的反思,使理解进入到深层结构,这是一个通过已知、通过分析“怎样解题”而领悟“怎样学会解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感性到理性、从基础到创新、从内隐到外显的飞跃阶段。实际上,反思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以上是本人在初中数学竞赛培训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实践,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假以时日、日积月累我一定会探索出一套相对完善和成熟的培训策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数学尖子生,为数学教育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