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的中医治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的中医治疗研究

耿晓江

耿晓江(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人民医院036800)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412-02

【摘要】目的探讨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的机理及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方法从传统中医理论出发叙述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的机理及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结论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都是由于情志失调以至于肝气郁结或横逆,克犯脾胃之气,导致脾胃气运失调。在临证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在准确辨明病理的基础上,针对肝脏采取疏、抑、柔、清等方法解郁理气,保证脏腑之气的顺畅运行,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肝胃不和肝脾失调病理机制中医治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日趋紧张,压力不断加大,情志不舒,烦恼易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胸胁胀满、脘腹疼痛等症状。在多年的临床施治中,笔者认真研究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共同的病理机制,针对两症不同的病症特征,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其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的病理机制

不管是肝胃不和还是肝脾失调,从病理上来讲都和肝脏有关。肝脏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利条达。肝脏可以调节身体气机,辅助升降脾胃之气,提高脾胃的运化水平。通常情况下,肝脏的疏泄能力会随着人们的情志变化而变化,若情志不舒,烦恼易怒则肝郁气滞,食欲不振,胸胁胀满,若情绪亢奋则肝阳上亢,性情急躁,头痛目眩。因此中医上常常有“怒伤肝”的说法。胃乃六腑之一,主受纳与腐熟水谷,因此常称其“五谷之腑”,“水谷之海”。

从五行上来讲,肝胆属于木,脾胃属于土。正常情况下,脏气上升,腑气下降,在肝气的推动下,脾气为心肺输入气血精微,胃气在下降胆气的推动下才能得以顺利下降,进而消化食物,运送糟粕,这就是经常说的肝木疏土。如果人们长期情志不舒,烦恼易怒,则会出现肝气横逆,导致肝胆无法正常发挥疏泄升降功能,从而对脾胃的运化升降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胸胁胀满、脘腹疼痛等症状。如果脾气运行不畅,则易出现食后发胀或思睡症状,虽然正常进食但是身体逐渐消瘦,四肢乏力,这就是肝脾不调的表现。如果胃气下降不畅,在易出现不思饮食,嗳气泛酸,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就是肝胃不和的表现。

可见,肝胆脾胃之间不但从生理上相互影响,在病理上也存在着重要联系,故在临证治疗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疾病机理与证型,进行辨证治疗。

2中医辨证治疗

2.1肝胃不和的中医治疗

2.1.1疏肝理气和胃去痛

此症发于情志不和,气郁难舒,以致肝气横逆侵犯胃气,导致胃气难以下降。其临床表现常为脉沉弦,舌苔薄白,呃逆嗳气,胃脘疼痛,泛酸嘈杂。辨证治疗需疏肝理气,促进胃气下降。临床上常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其方剂为:柴胡、香附、白芍、川芎、延胡索、枳壳、川楝子、陈皮、甘草等。

2.1.2理气柔肝滋阴养胃

此症发于肝气长期不舒,胃气阴亏,肝气化火,损耗胃气,胃气不足,导致胃络失养。其临床表现常为脉细数,舌红而少津,口燥咽干,五心烦热,饥不欲食,胃部灼痛,偶尔干呕,大便干结,消瘦乏力。治疗需理气柔肝滋阴养胃。临床常用芍药汤加减治疗,其方剂为:白芍、沙参、佛手、麦冬、生地、莲子、香橼、山药、川楝子、当归、玉竹、炙甘草等。

2.1.3泄热清肝和胃降逆

此症发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逆行而化火,导致胃热内壅。其临床表现为脉弦数,舌红苔黄,口咽燥干,泛酸嘈杂,胃脘灼痛,呃逆连连,心烦易怒。辨证治疗需泄热清肝和胃降逆。临床常用黄连汤加减治疗,其方剂为:黄连、元参、黄芩、生地、知母、栀子、丹皮、竹茹、赤芍、青皮、柿蒂、天花粉等。

2.1.4解郁疏肝通络化瘀

此症发于长期肝郁气滞,以致血行瘀滞,或胃络受阻。其临床表现为脉涩,舌暗紫或瘀斑,胃脘剧痛,按之或食后疼痛加剧,偶见吐血,大便质黑。辨证治疗需要解郁疏肝通络化瘀。临床常用丹参汤加减进行治疗,其方剂为:丹参、柴胡、砂仁、当归、白芍、三七、川芎、大黄、没药、延胡索、五灵脂、枳壳、灸甘草等。

2.2肝脾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

2.2.1疏肝健脾理中温阳

此症发于肝气不畅,侵犯脾脏,肝旺脾虚,以致脾脏阳气不足,寒气凝滞。其临床表现为脉沉细,舌苔薄白,胃脘冷痛,呃逆,痞满反胃,嗳气呕吐,遇热则症状缓解。辨证治疗需要疏肝健脾理中温阳。临床常用四逆汤加减进行治疗,其方剂为:柴胡、干姜、白芍、炙叶草、陈皮、白术、香附、党参、黄芪、乌药、吴茱萸等。

2.2.2抑肝扶脾健脾祛湿

此症发于肝旺脾虚,横逆克脾。其临床表现为脉弦缓,舌苔薄白,腹胀腹鸣,腹痛腹泻,泄前腹痛加重,泄后舒畅,情志愈差,病症愈重。辨证治疗需要抑肝扶脾健脾祛湿。临床上常用白术汤加减,其方剂为:白术、党参、防风、白芍、陈皮、柴胡、苍术、茯苓、香附、青皮、灸甘草等。

2.2.3疏肝理气和胃健脾

此症发于肝郁气滞,阻滞脾胃运化,脾气难以上升,胃气难以下降,升降失调,中焦气机不畅。其临床表现为脉弦,舌苔薄白,脘腹满闷,嗳气恶心,食欲减退,四肢无力。辩证治疗需疏肝理气和胃健脾。临床常用柴芍汤加减,其方剂为:柴胡、白芍、陈皮、郁金、香附、党参、白术、半夏、茯苓、神曲、灸甘草等。

3小结

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都是由于情志失调以至于肝气郁结或横逆,克犯脾胃之气,导致脾胃气运失调。故在临证治疗过程中,须在准确辨明病理的基础上,针对肝脏采取疏、抑、柔、清等方法解郁理气,这样才能够保证脏腑之气的顺畅运行,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王锦,陈秀琴.浅谈肝胆与脾胃的关系及肝脾同治[J].陕西中医,2012,33(02).

[2]康秋华,张沁园,胡春雨,杨建,等.从肝主疏泄谈肝脾相关[J].河南中医,2008,28(07).

[3]李文.吴承玉调肝理脾治验举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