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高长松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德宏师范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摘要】文章介绍了以往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最后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17-02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初,心理学研究新领域——主观幸福感在美国兴起,一直无法量化的幸福感成为一个可操作、评估、实证研究的科学指标体系。[1]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ling,SWB)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2]关于SWB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对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我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群体,而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于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3]国内学者主要采用肖冬引进和介绍的八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化研究工具,即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生活量表3、总体幸福感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以及情感量表2。[4]其中生活满意度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总体幸福感量表在大学生被试中普遍应用,还有一些学者根据主观幸福感的维度编制大学生幸福感问卷并实施研究。[5]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知识与智慧,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研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社会生存和竞争的实力。本文就前人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为继续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学者提供参考资料。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涉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个体自尊、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价值取向、生活事件、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因素的研究。[6]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研究

关于人格与SWB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三、大五、大七人格维度及一些具体的人格特质与SWB的关系上。

大三人格与SWB的关系主要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向三个维度来研究的。艾森克(1983)指出,善于社交的人容易与他人相处,更能体验幸福,抑郁和焦虑会诱发消极情感,很少体验幸福,因而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与不幸福相联系。[7]Gray(1981)、Tellgan(1985)、Eysenk(1987)、Larsen(1998)也认为,外向表示对积极情感的敏感性,神经质对消极情感具有敏感性。[8]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和国外的研究结论接近。众多研究一致表明,外向性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提高主观幸福感;神经质与幸福感存在负相关,可降低主观幸福感。

大五人格与SWB关系的研究以Costa&McCrae的人格的五因素理论为指导,研究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公正性与SWB的关系。在大五人格与SWB关系的研究中,外倾性、神经质与SWB的关系重复验证了乐观豁达、好喜交往的人更能体验幸福感;情绪低迷,不好人际关系、焦虑的人较少体验幸福感。大五其余三个因子,与SWB的关系研究较少。

大七是由王登封教授等人编制的土生土长的人格量表,大七人格主要包含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七个因素。目前,关于大七与SWB关系的研究处于发展阶段,外向性、人际关系与SWB的关系研究结论与大三、大五中的内外向、外倾性与SWB的关系一致,活泼开朗、乐观积极的人与积极情感呈正相关,更多时间感到幸福;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不爱交际的人与消极情感呈负相关,更多时间感到悲观,不快乐。行事风格、才干、处世态度与SWB的关系研究目前较少。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研究

大学生作为经济未独立的成年人,来自社会的支持一般有物质支持(物资、金钱及其他的亲社会性行为)、情感支持(如给遇到困难的同学给予语言安慰、父母给子女、教师给学生的鼓励性言语)、信息支持(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指导)、陪伴支持。[9]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两个成分——生活满意度和情感指数与社会支持的各因子——情感支持、工具支持、陪伴娱乐、亲密感、价值增进均呈正相关,这说明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主观幸福感就越高。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情感指数作用不同,异性朋友支持、母亲的支持、老师的支持都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情感指数都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同性朋友的支持只对情感指数有预测作用,父亲的支持则没有预测作用。[10]

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它因素的研究

目前,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大学生的自尊、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生活事件、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Furnham(2000)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自尊是幸福感的一个最有力的预测因素。[11]自尊与SWB关系研究中,一般作为中介影响因素。崔凯(2007)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总体幸福感呈正相关,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干涉、过保护与总体幸福感呈负相关。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能预测总体幸福感。[12]余鹏(2005)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其中负性事件的内在——外在性维度、整体——局部维度、可控——不可控维度对主观幸福感呈负向预测作用。[13]

三、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幸福感是个体内心感受家庭、社会后整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情绪情感体验核评价,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人口统计变量

近40年的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很微小,而且每个研究学者之间的研究结论也略有差异,有的研究者得出女孩子在生活满意度上高于男孩子,有的研究者认为性别在主观幸福感的维度上没有任何差异。有的学者研究表明不同的年级在主观幸福感的维度上存在差异。[14]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很多,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等等。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有争议。有的研究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有的研究则认为,收入只是在人们温饱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才呈正相关,一旦温饱得到解决,经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变得微不足道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还没有能力养活自己,他们的经济水平是通过家庭的经济实力来表现。有的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低于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15]有的研究则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总体学生的平均值。[16]关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上文已有说明。

2.主观因素

(1)人格

众多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无论是大三、大五还是大七人格特征,其中的一些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国内外研究都认为,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性呈正相关,与神经质呈负相关。

(2)个体因素

国内外学者从心理健康、自尊、归隐方向、控制点等方面探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iener的研究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显著正相关。张雯、郑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r=0.37,p<0.001)。可这种相关不具普遍性,在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社会文化中,高自尊感并一定感觉幸福。[17]大学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的影响,且归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一定的作用范围。

四、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对祖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幸福感可能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影响祖国的繁荣富强,因此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很有意义的。

1.改善个人性格特征

外倾性的人能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幸福,因此可以通过扩大人际交往、结识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改善内倾性的人,让他们更多的接触人群,接触社会,从中体验幸福,感受幸福。

2.改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能让人内心感到快乐、平安与幸福。大学生作为没有经济独立的群体,外界的社会支持会使他们更好的处理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与父母亲子关系比较亲密,遇到挫折、困惑,父母能即时给予支持、理解、帮助,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使大学生与父母亲子关系恶化,大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得不到家人的援助。同样,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很深,因此,大学生需要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体验幸福。

3.提升大学生自己的素养

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不断的汲取知识,知识可以让人聪慧,充实,更能体现自身的素养。充实的生活会使人感觉快乐、开心,同时也会体验到幸福。

五、展望

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然很多,涉及到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但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几乎上都是国外编制,国内修订的,缺少本土化,故首先需要测量工具本土化。其次,虽然有跨文化的研究主观幸福感,但只是停留在描述方面,应该更深入的研究跨文化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差异,毕竟现在全球化,需要借鉴国外大学生的一些优良品质来来完善大学生自身,能更好的体验幸福,更好的生活、学习。最后,有兴趣的学者可以横向研究成功人士或者纵向研究成功人士的主观幸福感,并总结他们身上的共同点,这方面还没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

1佟永峰、李焰、范杰.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15~116

2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心理学动态,1996.4(1)

3于静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97~98

4李志、谢朝晖.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83~86

5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60~64

6张兴贵.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述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3):99~102

7Eysenck,H.J.Ido:yourguidetoahappymarriage[M].London,

Century,1983

8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院学报,1999.4:73~81

9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89

10吴丹伟.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我价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1孙丽丽、张晓瑜、张淑华.大学生学习倦怠、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927

12崔凯.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就动机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13余鹏等.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3

14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重庆师专学报,2000(2)

15严标宾、郑雪、邱林.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

16佟月冬.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

17吴明霞.三十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