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生态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简析生态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

吴翔贾艳艳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18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检测技术也在向更精细、更准确、更灵敏的方向发展。本文介绍了环境检测的概念及生态环境检测的意义,分析我国生态环境检测的现状,探讨了生态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检测技术;发展

引言:环境问题,不仅是我们国家在发展时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全球需要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有了检测就可以实时的观察到环境变化的动态,以便我们及时作出相应的措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只有踏实的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做这项工作,环境问题才能得到缓解和解决。

一、环境检测的概念及生态环境检测的意义

1.1环境检测

环境的检测是通过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技术的运用,对环境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方面的污染物进行间断性的或者连续性的测定,进而对其做出相关的环境质量的评价。环境检测工作都是在发生污染的现场进行的,主要包括了对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对物理污染物的检测、对生物污染物的检测和对生态的检测。

1.2生态环境检测的意义

生态环境检测是对环境进行管理和开展环境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也是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时重要的依据,进行环境检测活动的主要意义是对环境的质量做出评价,对环境未来的变化状况做出预测,最后针对其结果做出相关的环境法规来改善环境。在现在这个科技与环境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中,我国的环境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污染现象。人们因为自身的利益因素对环境进行破坏的事例也不在少数。

二、我国生态环境检测的现状

2.1环境检测制度自身的发展不完善

环境检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在人才资源、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上都需要得到统一的管理和调配。而环境检测部门实际的情况却是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不够扎实,不能独立制定出完整可行的检测计划,检测仪器的使用上也显得非常笨拙。在检测仪器的购买配置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仪器出现闲置和损坏的现象也时常发生。此外,环境检测部门在检测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跟踪检测和信息反馈收集,这两项工作作为环境检测制度的重要内容显得极度不到位。

所以,为了进一步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战略的发展,就必须加快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环境检测制度,确保生态环境检测技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为环境保护工作服务。

2.2缺乏资金的支持

国家或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检测技术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给予的财政资金数目也非常有限,环保工作难以形成完善系统的检测、分析、反馈机制,因此直接导致了环境检测部门在开展检测工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环境检测工作的态度与作风不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技术人员在检测工作中不按照检测规章制度来办事,检测工作做得极不严谨,甚至将检测数据故意造假,给环境保护决策者带来很大的误导。

2.3人们的环境保护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生态环境保护是贯彻于整个经济建设当中的头等大事,关乎到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但是局部地区却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片面地强调经济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相关的环境检测机制。即使当地政府有相应的环境检测措施,也是应付于上级检查的面子工程,环境检测系统在人员力量和检测质量上都无法达到标准化的要求,一旦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突发就会显得束手无策。

三、生态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

3.1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特殊的化学传感器。它是生物传感元件特异性的使用和分析装置的信号转导与分析物浓度的组合比例。不像其他的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是基于生物成分的主要功能成分,从生物敏感材料,是生物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生物传感器应用环境检测也较为普遍。

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检测某一类有毒有害污染物,如杀虫剂、除草剂、重金属等。用于检测杀虫剂的常用酶是乙酰胆碱酯酶,将固定化乙酰胆碱酯制成的生物传感器放入含有杀虫剂的试样中就可以测量出酶活性的抑制程度。

研究发现用戊二醛将适合检测金属离子的氧化酶固定在膜的表面,然后将膜放置在溶解氧传感器上做探头,可以用来测定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如Hg2+和Ag+。以用丙酮酸氧化酶制成的生物传感器为例,当溶液中HgCl2的浓度为或者AgNO3的浓度为时,响应基线会降低50%(酶活性降低50%)。当这种酶生物传感器的酶失活时,可以用的EDTA进行清洗再生,从而实现这种传感器的重复使用。

3.2GIS技术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利用各种手段所采集的信息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环境数据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GIS中的数据库的技术,以及数据的采集,维护,操作,存储,转换,输出等都为人们的检测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其主要表现:

3.2.1数据的设置与组织,良好的数据设计与组织可以避免许多野外采集和进行时间上的顺序分析的困难,提高所采集到的生态环境信息的应用与组织,有利于生态环境信息的研究与发布。

3.2.2数据的质量控制与技术保障。在生态环境的检测中有可能会出现引用错误的数据,造成检测质量下降的问题。GIS可以设定相关的容量值和技术值,数据误差校正等方法,把测量结果的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生态环境检测的准确性。

3.2.3数据的管理与存取的技术。对于采集回来的生态环境的检测值要经过质量的监控,分析等获取有效的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的可存取性决定了所采集的信息价值的大小,信息的利用率越高,价值就越大。因此生态环境信息的存储不仅要考虑其存储方式,还要考虑它的可存取性。GIS能够存储海量的数据,并且方便存取,大大的提高了所收集的数据的价值性。

3.3生物芯片的应用

生物芯片是一种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将生物探针分子(寡聚核苷酸、cDNA、基因组DNA、多肽、抗原、抗体等)固定在硅片、玻璃片、塑料片、凝胶、尼龙膜等固相介质表面而构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可以对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进行准确、快速和大信息量的检测。

在环境检测和环境保护上,可以利用生物芯片快速检测污染微生物或有机化合物对环境、人体、动植物的污染和危害。在环境检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有:水质控制、检测药物、食物添加剂或化学物质毒性以及环境中有害细菌的检测。利用生物芯片技术能够同时快速地检测多种环境中的常见致病菌。靳连群(2003)等[13]建立一种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环境中常见致病菌检测和鉴定的实验方法,他们使用先合成后点样的方法把自行设计合成的一系列寡聚核苷酸探针固定在醛基化修饰的显微镜载玻片上,制成用于致病菌检测的基因芯片。用这样的方法对从实际样品中分离的细菌进行检测,准确率达96.2%。

四、结语

生态环境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第一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环境保护的意识必然会得到增强,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也同样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经道路。因此,只有社会积极发展生态环境检测技术,完善环境检测体系,生态的可持续性战略目标才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胡冠九.浅谈我国生态环境检测技术发展趋势.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

[2]吴学兵.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检测工作相关问题的探析[J].科技资讯,2012(01).

[3]王天泽.生态环境检测中GIS的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