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师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新课程下教师的转变

杨希望

杨希望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本文论述了新课程下教师的几个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转变

作者简介:杨希望,任教于陕西省西安经发高中。

看完国家教育部刚制订的《地理课程标准》,对比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使笔者深深地感到推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刻不容缓。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本为本”,教材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不管是否实用,不管学生发展是否需要,照本宣科,按时坐禅。为了少数人“升学”,师生昼夜加班,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只是灌输知识,学生只能在教师的严格管理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死记硬背。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脱节,与实际不符,步入社会后缺乏实践能力,不能正确地辨别是非。归究起来,“一分定终身”不仅压缩了教与学的空间,束缚了教与学的手脚,更抑制了师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编写的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教学大纲中只注重知识灌输与识记,忽略基本技能、社会实践等能力培养的做法,规定了三个方面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这些目标又都是围绕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设计的。

经过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及相关文献,领会其精神实质后,笔者认为课程改了,标准与要求也不同了,但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句空话而已。当前,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必须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新课标下教师行为的变化”等,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探究出更适合培养当代人才的课堂模式,才能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一、教师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国的传统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总是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将学生“格式化”。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变“知识权威”为“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学生也能用平视的眼光看教师,用朋友的真诚对待教师,师生之间建立一条心灵的桥梁,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为课堂模式的转变做好铺垫。

二、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课堂中,这些目标很难达成。所以在新课程下,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或暴露出自己的不足,这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分析,善于思考,最终能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说的话、写的字或许没有学生多,因为教师只是引路人,只是“绿叶”,只要“花红”就够了。

应注意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个逐渐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决不是教师完全放任自流。

三、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习能力,让其形成对终生学习有用的学习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运用,只会导致“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课程理念不但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师生、生生的双向交流学习,探究学习等等,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训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形成终生有用的学习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教师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以育人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当代教育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发挥自己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要变“经师”为“人师”,要变“教书”为“教书铸魂并重”,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育人的功效。

五、教师要不断地“充电”,拓展知识面,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把“课本知识”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课上几乎没有自由思考、自由发言的机会,所以,教师一般不会在课堂上被学生问住。但是,在新课程下,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大了,思维的力度也有了,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知识面比较广,思维很跳跃,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并不很成熟的观点,试想,这时如果教师都“不知所云”,岂不难堪?又或者有些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据“理”力争,牢牢固守着自己以为对的错误答案,这时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呢……

总之,对于这些出现在课堂上的“意外”,教师要想游刃而余地解决,就必须掌握更多更广的课外知识。正所谓“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杯水”!

根据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资源除教材以外,还包括学生生活中以及学校、社会和自然界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教师应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广泛地阅读,积极地思考。

六、教师要提高组织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

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自律能力不够,自觉性有待提高。假设在课堂分组讨论时,由于任务不明确或目标的达成度太高,学生人数太多或分组不合理等,那么可以肯定地说,绝对有学生在滥竽充数地讨论——这绝对不是新课程改革所希望的课堂。

为了杜绝类似的情况,需要教师提高组织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当然,在任何教育模式下,教师都必须具备组织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只是在当前推行的新课程教育模式下,教师如果更多地具有这种能力,就能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七、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在以新课程理念为精神的课堂中,虽然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创新,但是由于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和适应能力的不同,可能会使“会学习的学得更精彩,不会学习的一落千丈”,导致学生个体差异的再扩大。

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和尊重他们的见解、想法等,让他们拾回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固然强调学习过程、学习能力,更要有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与之匹配,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分定人”的评价方式,从多个方面、用不同的标准评价学生。比如地理学科的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探求学习活动、平时学习活动以及各次的笔试测试进行综合评价,不但可以教师评,也可以学生互评或自评,甚至可以家长评等等。

总之,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克服“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的倾向,而且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思考,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经发高中

邮政编码:710000

OntheChangeofTeachersintheLightofNewCurriculum

YANGXiwang

Abstract:Withtheimplementationofnewcurriculum,teachersmusthavecorrespondingchanges.Thispaperexpoundssomechangesofteachersinthelightofnewcurriculum.

Keywords:newcurriculum;teachers;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