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电极片对早产儿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一次性电极片对早产儿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王晓莉

金华市妇幼保健院浙江金华321000

摘要:为探讨心电监护一次性电极的使用对早产儿皮肤造成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从而更好的减少患儿的不舒适感和皮肤损伤。

关键词:一次性电极片;早产儿;皮肤损伤

心电监护是指对被监护者进行持续不断的心电图监测,常用于危重患者和心律失常患者,心电监护仪可分为床边监护仪,遥测监护仪和中央处理系统。无论使用何种监护仪,都必须使用电极连接导线,一次性电极因其使用方便,不必消毒,粘贴牢固,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特点而在临床使用十分广泛[1]。但在使用心电监护仪时,早产儿长时间使用一次性电极片容易出现电极片粘贴部位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如局部充血、瘙痒,重者则在红斑基础上发生丘疹、水疱或大疱、渗出等损害,即发生接触性皮炎[2]。现就一次性电极片引起早产儿皮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综述如下。

1评定标准

基于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ICDRG)的标准综合国外学者Bruze[3]和Ivens[4]的最新报道。可疑为(±),仅有轻度红斑;阳性为(+),有红斑、浸润,可有小丘疹;强阳性为(++),有红斑、浸润、丘疹、小水疱;极强阳性为(+++),有红斑、浸润、大水疱;阴性为(—),无反应。阳性(+)及以上有诊断意义。

2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皮肤解剖及生理特点

新生儿表皮角化层很薄,易于脱皮,表皮与真皮之间基底膜的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发育[5]。足月新生儿皮肤角质层约有10~20层。早产儿的皮肤角质层较薄,胎龄30周的早产儿出生时角质层只有2~3层。出生后10~14d角质层才逐渐成熟,这种皮肤的保护作用大大减弱。

表皮和真皮间靠弹力纤维连接,早产儿皮肤纤维形成少,表真皮间连接欠紧密,皮肤游动大,在摩擦和牵拉作用下易发生部分或全部剥脱。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表皮呈碱性,平均pH值为6.34,出生后4d降至4.95左右。早产儿出生时表皮pH值>6.0,出生后1周降至5.5。而皮肤的酸性环境亦是其阻挡细胞和其他致病微生物的有效武器。当表皮pH值<5时可防止细菌等微生物的入侵[6]。

2.2医务人员原因

蔡海波[7]研究认为,医务人员交接班时未仔细查看患儿贴电极处的皮肤,交接班制度过于形式,夜班护士忙,巡视不到位,经验不足,无菌观念淡漠,接触新生儿时未认真遵循七部洗手法洗手,清洁患儿皮肤不彻底,皮肤消毒不严格,医生查房时,接触患儿前未注意手部卫生,然后接触另一患儿,还有听诊器等工具未严格消毒,都能引起交叉感染。故医务人员不重视手消毒,未做好隔离消毒所致。

2.3电极片的选用及粘贴的时间

普通电极对早产儿来说面积过大,对皮肤接触的压力也过大,一次性监护电极片的芯头是由银/银氯化物制成,与皮肤连接处有粘合胶。粘合胶对于早产儿刺激性较大,这些外界物质长时间持续接触皮肤会对皮肤造成外源性刺激,从而发生皮肤过敏反应。所以早产儿应选用3M-2258型婴幼儿软纱布电极。在应用过程中,因其具有使用方便、不必消毒、粘贴牢固、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特点而受到特别重视[8-10]。对一次性电极的使用更换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而临床观察也主要注重于心律、心率、心电图波形的变化,对电极部位的皮肤反应容易忽视,患儿常会出现皮肤过敏、电极粘贴不牢、电极电位不稳定及监测效果不理想等现象。更换过于频繁,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而使用时间过长,引起皮肤过敏,且会影响监测效果。

2.4粘贴所致的皮肤损伤,

王瑞英等[11]分析,主要是一般的心电监护时电极粘贴时间长,特别是辐射床、蓝光箱、保暖箱内的患儿,加热后电极的粘性增加,电极撕下时,动作粗暴等引起。另外,因电极下的皮肤不透气,水分不易散发,加上汗液刺激皮肤,易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局部红肿,重者形成小水疱,并有淡黄色渗出液或荨麻疹[12]。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2.5早产儿自身因素

蔡海波[7]分析,早产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不成熟,缺乏来自母体的抗体,IGg含量少,皮肤的屏障功能差,故对感染的抵抗力弱。加上患儿一出生就离开母亲,未得到母乳喂养。还有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很不成熟,在人工喂养过程中易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现象,这些因素都易导致患儿营养不良,这也是易于感染的原因之一。

2.6皮肤汗液的排泄情况对皮损的影响

心电监护是通过电极片连接人体和导线来记录心脏激动时所产生的电位差,以此反映心脏功能情况。电极片的内层由含多种电解质的凝胶样物质组成,和皮肤直接接触,可刺激损伤皮肤或引起皮肤过敏。郑文雅[13]等研究发现,出汗多的患儿出现皮损的情况较多,说明汗液可能和凝胶样物质产生反应引起皮损。但因早产儿汗腺发育不完善,所以大量出汗情况较足月儿少。

3安全防治策略

3.1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做好护理安全管理

预见性护理程序是护士有目标的、有预见性的为护理对象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科学工作方法,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14】。在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流程的同时,加强对操作环节的质量控制,可提高护士专业警惕性。医护人员要熟悉早产儿专科知识,掌握你各种监护仪器的性能及使用。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掌握越深,技术才能的能量就越雄厚,素质就越高【15】。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要求护士勤巡视、勤观察,一旦发现电极片处有异常,及时更换。定期进行质量分析和安全教育,积极分析、讨论易发生皮肤损伤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医护人员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损伤。护士在贴电极片前,应该用生理盐水清洗皮肤(早产儿不适合用酒精清洗),用无菌棉签或棉球擦净生理盐水,然后在连接电极片,反复强调医护人员正确洗手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13】。应严格消毒于早产儿身体接触的检查工具,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3.3一次性电极的选用及更换时间

选用3M-2258型一次性心电电极片因其接触皮肤的面较小,高度透气,固态导电胶粘性温和,凝胶样物质稳定性较好,对皮肤的刺激较小,对易于发生皮损的患儿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心电监护显示波形也未受影响。据报道,一次性心电电极48h更换最为合理,在48h后更换电极更易出现波形不清晰,患儿更易出现皮肤过敏反应[16]。另据报道,监护时间在1~2d者与持续2~4d者在患儿皮肤反应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17】。余剑敏【18】研究初步表明:将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刺孔后,增加了电极粘贴部位皮肤的透气性,减少了一次性电极与皮肤之间的汗液聚集,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从而减轻局部皮肤充血、水肿、皮疹及取下电极时减轻了表皮破损的发生率。在更换电极前,应观察电极周围的皮肤,如电极周围的皮肤出现红斑、水泡等情况,揭取电极片时用毛巾热敷局部,使导电膏变软后再轻轻取下【19】。故取电极时切忌快速撕拉,注意保护患者的皮肤,动作轻柔,以免造成医源性皮肤损伤。

3.4加强早产儿的营养供给

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吸吮能力、吞咽能力、胃肠功能均未完全建立,且免疫功能较差。智力、身体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20】。而营养跟不上,皮肤防御机能差,机械力作用于外层皮肤,增加了皮肤的敏感性,加强全身营养有利于减少早产儿皮损的发生。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将水,脂溶性、水溶性的维生素,电解质,氨基酸,脂肪,糖等营养成严格按标准多合一配比,依照拟定的糖速和液速经过微量注射泵进行持续地静脉输注治疗。严格配制早产儿配方奶粉,并做到现配现用,在喂养过程中要耐心细致,每日称体重评价喂养效果,并调整喂养方案【21】。所以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支持方式能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能更好的预防皮损的发生。

3.5环境因素

据研究表明【13】结果显示在电极片粘贴处足否做皮肤护理对预防皮损没有积极的作用,因为皮肤汗液的分泌是呈持续动态的,经皮肤护理后仍会不断产生汗液,因此,一时的干预达不到预防皮损的目的,只有通过调节合适的监护室温湿度,一般监护室的温度保持在18~20℃,湿度应在50%~60%,最好有层流净化空气的设备;并根据病人的出汗情况,选择适宜的保暖工具,才能控制患者的出汗,减少电极片引起的皮损。但如果肉眼见皮肤有明显污垢,应用清水擦洗干净,否则将影响心电监护记录质量或对皮肤造成一定的损害【8】。

4小结

综上所述,为减少危重新生儿常规使用心电监护时,一次性电极引起的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严海珠【22】研究认为,在电极粘贴部位的皮肤,先用芦荟胶外涂,可以更好的预防一次性电极片引起的皮肤损伤。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医护人员更应从思想上重视对早产儿皮肤的观察,加强防范意识,并加强对各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研究,提高护理质量,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

参考文献:

[1]路秀芳.一次性电极片在动态心电图中使用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2(11):1376-1377.

[2]刘闯.炉甘石洗剂治疗一次性心电电极片引起皮肤过敏12例疗效观察[J].CentralChinaMedicalJournal,2007,31(6):474.

[3]BruzeM,IsakssonM,EdmanB,etal.Astudyonexpertreadingofpatchtestreactionstudy:Interinpidualaccordance[J].ContactDermatitis,1995,32(6):331-337.

[4]IvensU,sperupJ,OgoshiK.Allergytestreadingfromphoto-graphicimages:DisagreementonICDRGgradingbutagreementonsimplifiedtripartitereading[J].skinResTechnol,2007.13(1):113.

[5]何利,安如俊,龙燕琼,等.新生儿液体渗漏后预防皮肤损害的临床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5):1321.

[6]于萍,李蓉,黄赛菊.新生儿皮肤损伤的病因与护理[J].家庭护士,2006,4(8):12~13.

[7]蔡海波.1例心电监护电极片引起早产儿皮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8):122~123.

[8]郑新玲.使用一次性心电电极片应注意的问题[J].医疗卫生装备杂志,2004,25(12):5.

[9]靳梅,李坚,徐双富,等.使用一次性电极片的皮肤观察和护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6):35~36.

[10]赵凌航.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动过速69例分析[J].四川医学,2009,30(6):966~967.

[11]王瑞英,金姚珍.PDCA循环管理在防止新生儿皮肤[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17~18.

[12]张纯桃,蔡春燕,熊丽娟.心电监护电极处皮肤损伤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护理,2009,1(2):103.

[13]郑文雅.外科监护室患者皮损危险性因素分析和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0).43.

[14]李素芳,吕元红,段伟莉.危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22(13):38~40.

[15]劳英业.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内科,2009,4(2):323~324.

[16]于艳青,郭莉莉.一次性心电电极片不同更换时间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13.

[17]毕美仙,张家群.心电监护中一次性电极使用时间的探讨[J].TODAYNURSE,2008,7(7):18.

[18]余剑敏.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电极致皮肤不适的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63~64.

[19]赵修芬,陈文,杨淑红.老年病人使用一次性电极片的皮肤[J].中国临床护理杂志,2012,10(9):2446.

[20]吴玉芹,崔珊,戍俊陶.危重早产儿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3(下):1125.

[21]胡小慧.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方式对危重早产儿的[J].临床与实践,2013,11(5):40-41.

[22]严海珠.芦荟胶预防一次性电极片致皮肤损伤[J].护理学杂志,2010,2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