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应从培养兴趣抓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小学语文学习应从培养兴趣抓起

张素荷

张素荷河北省武邑县审坡镇审坡明德小学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这种种表述说明,良好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先决条件,也是语文教学及评价的重要内容。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结合课改实验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语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与生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合理地利用好生活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创设情景再现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身临其境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优化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智慧生成

优化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课,是学生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学科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如何优化,我想强调的是,语文课堂要有教师智慧的预设,机智的发挥,能引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体会学习的惬意。教师的预设是前提,是关键。我以为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1、教学方式的静中有动,动中有变。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预设要力求使课堂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但老生常谈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便一开始学生很感兴趣,久而久之,趣将不趣。熟知的教学模式,要合理地间断地使用,还要常变常新,敢于突破,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总是那么有新意。这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预设。

2、教师风度委婉亲切,平易近人。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要具有风度。语文老师,每一种情感,都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和动作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其次,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情感的交融,有了情感交融,学生就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语文课堂变成民主式的、互动式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要让学生开口说话,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1、让学生敢“答”。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害羞心理,或者是怕回答问题出错而导致其他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责怪,所以越来越不愿意回答问题。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回答,我会说“只要敢于回答就是好学生,说错了没关系”。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不着边际、令人啼笑皆非,而引得哄堂大笑,这时,如果一顿呵斥,或者一个讥讽,都会浇灭学生刚刚燃起的热情,在学生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久而久之,就会在师生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障碍,学生更怕说,更不愿说。老师可以说:“没关系,说错了不要紧,再仔细思考一下”。老师要时刻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才愿意与老师勾通。

2、让学生敢“问”。

古人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解惑”,首先就得有“惑”,就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以微笑、真诚、情感进行交流,努力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有时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鼓励,都要给予表扬,这时切忌说出“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吗”一类的话语,以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科学评价,鼓舞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是语文学科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甚至现在的语文学科评价,还只是一张考卷,至多加上简单的面试,很少能把语文学习兴趣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的,很少能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作为评价目的的。

新课程要求评价要“立足过程”,通过评价发展语文学习兴趣,主要还是靠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过程性评价。如当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并写得比较漂亮时,老师肯定他的兴趣,表扬他写的字,这是对其习字兴趣及写字成绩的评价;当学生写得不好却很努力去练习时,老师褒扬他的勤奋,这是对其习字过程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发展。平时,课堂上老师“珍贵”的一句赞扬,一句引导,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好的评价,都是学生期待缥缈和重视的评价。如果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小火星,那么这种评价就是助燃的氧气,其作用是相当大的。

有位老师引借阿基米德的话说:如果有一个支点可以撬起一个地球,那么有滋有味地学习语文,将会撬起孩子的一生。教无定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也不胜枚举,只要老师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相信一定能帮助孩子们把握这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