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规则的榜样不能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1

破坏规则的榜样不能树

杨瑛

【摘要】:教师到校早来晚走,历来被看做是无私奉献和敬业爱岗,是中小学教育走上规范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可以早来晚走,但到校后不应该把学生圈在教室里上课。如此早来晚走的教师,不应当树立为教师的榜样,因为这是破坏规则的榜样。

【关键词】:规则榜样素质教育教学效率

我们这里中小学的作息时间,是省教育厅统一规定的。新的作息时间执行以来,便很少看到中小学生披星戴月上学的身影了。但是,就目前来看,中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出现了反弹现象。有的老师依然到校很早,到校后便等在教室门口,一见到校的学生就将其圈进教室,当学生到校人数具备一定规模的时候,老师就开始讲题、做题;放学后,那些没完成作业或没达到教师要求的学生依然被留下,进行“单兵教练”。领导对此赞美有加,称赞这部分教师无私奉献,敬岗爱业。并号召全体教师想这些教师学习。对此,我总觉得有话要说。

《吕氏春秋察微篇》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春秋时鲁国规定鲁人在外国看到本国的人沦为奴隶,可以用自己的钱将其赎回,回国后到官府报销,但是子贡在赎人后却没有找官府报销,他自以为是高尚而沾沾自喜,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孔子说:从今以后鲁国再也没有人肯去赎人了。孔子圣明,洞若观火,见微知著。乍一看,子贡掏自己的腰包,似乎的确很高尚,但是,问题是,后来赎人的其他人如果不掏自己的腰包,而是依然找官府报销,是否就就显得不高尚了?那么此后鲁国人在异国见到沦为奴隶的鲁国人怎么办?为了不让人们认为自己不高尚,唯一的办法就是视而不见,回避三舍。最终的结果必将是:子贡虽然用自己的钱赎回了一个奴隶,但导致了更多的鲁国人沦落为他国的奴隶——子贡以他的高尚品格,无意当中破坏了鲁国上好的规则。

各行各业都有规则,也必须有规则。这些规则,最初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或程序硬性规定、强制执行的,但通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在单位中、在群体中,又是习以为常和约定俗成的。规则维系着一个单位的正常的秩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子贡式的人物还真是不乏其人,他们的出发点和动机不可谓不好,但是往往却是在破坏已有的规则,而为团体规则的分崩离析埋下了祸根。就拿上述教师来说吧,早来晚走,他们的动机不可谓不好,校领导更不会有意的带头破坏学校的规则,他们的本意无疑是好的,但是对于单位的规则来说,这种做法,这种提倡,实质上就是一种破坏。早来晚走的人,长期以来,被视为孺子牛,是敬业爱业形象的凸显。

早来晚走的教师作为榜样一旦树立起来,其不良影响大致有二:一是学校的规则遭到破坏,教师们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上,而是争先恐后的早来晚走以博取领导的欢心,天长日久,涣散了精力,极易产生磨洋工的结果。二是使素质教育刚出现的有形成果中途夭折。减轻学生的负担,喊了多年,抓了多年,始终未见成效,这次作息时间的调整,让人们看到了政府的实际行动,也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希望。如果早来晚走、加班加点被权威所认定,作为榜样树立起来,教师势必争被迫争相效仿,教育应该是高素质高效率的,老牛拉破车的那一套早就应该摒弃。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上下班,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就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真正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师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自己要早来晚走,尽可以这么做,来校后,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诸如备课、研讨教法、看书深造......但万万不可把学生绑在早来晚走的战车上。

孔子感叹,“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我们担忧:领导层失察,依然抱着应试教育的理念不放,则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将举步维艰。

还是从眼下做起吧,破坏规则的榜样不能树立,加班加点理当休矣。

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察微篇》战国吕不韦

张双棣等译注中华书局2007.12.1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