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期中医痰证、血瘀证与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的相关性探讨

/ 2

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期中医痰证、血瘀证与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的相关性探讨

王志民黄娴吴松鹰

王志民黄娴吴松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6-0380-01

【关键词】痰证血瘀证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

内科危急重病中常见以心、脑血管疾病急症为多,其中心血管疾病常见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脑血管疾病常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后循环缺血急性发作等。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变化均在血管,以往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其慢性期,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会出现相应变化。

超敏C反应蛋白(CRP)是人类重要的急性反应蛋白,它是由肝脏产生,由五个相同的亚基依靠非共价键形成的环状五聚体,其特征反应是能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特异性结合磷酸胆碱基团。它没有特异性,急性期浓度可升高上千倍,循环中的CRP半衰期为19小时。众多证据表明CRP含量愈多,病变活动度愈高。目前超敏C反应蛋白已经作为医院常规检测项目,可以在很多疾病诊断上作为辅助判断依据。

GMP140是活化血小板的产物,它位于正常血小板内α颗粒膜上,当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时其细胞表面会表达此蛋白成分并释放入血浆,所以当出现血管病变时,GMP140含量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目前,国内、外虽然对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研究较少,但基于同一疾病在其慢性期已证实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会出现相应变化,那么在其发病初始期,病变急性发作,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也理应出现相应变化。

临床常规对这些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中医辨病分析发现可归为“中风”、“眩晕”、“头痛”、“胸痹”范畴,辨证分型以实证为多见。依据中医理论,实证分为风、火、痰、血瘀证。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期时,各种病因最终导致血管病变,血行瘀滞而发病,故多见以痰证、血瘀证为主,临床可分为痰证、血瘀证、痰瘀互结证、非痰非瘀证四型。根据《中医内科学》理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体质的强弱和致病病邪的性质密切相关,病邪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而抗邪,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种病理反应。当机体处于痰证、血瘀证急性阶段,机体应激性增强,血管内皮受损,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也理应要出现相应变化,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有助于诊断疾病、判断病情,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可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期中医痰证、血瘀证患者和正常人群的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的变化,揭示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在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期中医痰证、血瘀证患者中的相关变化,为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为今后及时判断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期中医痰证、血瘀证病情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下卷).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0-108.

[3]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VenugopaL,KumarS.DecaraJEffectofC-reactiveproteinonvascularcell:evidenceforaproinflammatory,proatherogenicrole,2005(1).

[5]MoldC.gewursH.DuClosTWRegulationofcomplementsctivationbyC-reactiveprotein,1999.

[6]杨徐杭,汶医宁,魏敏慧,等.冠心病的危险因子.C反应蛋白释义.中医药学刊,2003(12).

[7]VickyAL.Theuseofhis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inasseasingtheriskforcoronarybeartdis-ease,2001(4).

[8]刘海波,高润霖,陈纪林,等.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C].中国循环杂志,2002(2).

[9]周文强,林惠琴,阮传亮.脑卒中的辨证分型与临床定量评定的相关性研究.中医药学刊,2003,21(7):1127-1128.

[10]李景德.新血瘀证论[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11]陈健民,肖丽明,胡彩仙.586例癌症患者血瘀证和血液流变性[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2]王淑英,李乃民,林晓东,杨伟志.血瘀证舌象形成机理的研究[A].四诊研究论文汇编[C],2000年.

[13]刘崇英,杨泽华,李卓.体外血栓形成测定与血瘀证——血瘀证定量诊断方法探讨之一[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14]丘瑞香,罗致强,朱雅宜.血瘀证血液理化特性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15]史载祥,贾海忠,杜金行.20年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回顾[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16]戴豪良.关于血瘀证研究思路及方法的若干问题[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7]黄柳华.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瘀证的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