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12年靖西县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1997-2012年靖西县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

韦彬王福春

韦彬王福春(靖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靖西533899)

【摘要】目的了解靖西县艾滋病流行情况,为制定艾滋病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靖西县1997-2012年艾滋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靖西县1997-2012年累计报告HIV/AIDS133例,艾滋病感染者逐年上升,艾滋病疫情已经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艾滋病高发人群为农民,尤其外出务工人员感染率高。结论加大推进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加强艾滋病防控知识社会宣传教育力度,在加强高危人群宣传培训、干预、监测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外出务工流动人员艾滋病防控管理对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038-02

靖西县地处广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152.5公里,2012年全县总人口数为652040人,外出打工农民有12万多人。1997年在吸毒人员中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止2012年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133例。靖西县从2009年以后HIV/AIDS呈快速增长趋势,报告感染/发病人数逐年增多。为了解靖西县艾滋病感染状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1997-2012年报告靖西县艾滋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艾系统专报系统报告的HIV和艾滋病病例个案资料。感染者和病人来自于靖西县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常规监测及自愿咨询检测等方式发现筛阳性并经百色市CDC艾滋病实验室确认的HIV/AIDS病例及外地报告的HIV/AIDS本地病例。

1.2方法按照《国家疾病调查-HIV/AIDS个案调查表》的规定项目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婚姻、文化程度等相关情况。

2结果

2.1时间分布靖西县从1997年开始有HIV病例报告,截止2012年累计报告133例,发病率为1.98/10万,病死率为29.32%。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2011年和2012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表1)。

表12003-2012年靖西县HIV/AIDS发病死亡率

备注:1998、1999、2001、2002、2003年无病例。

2.2地区分布133例病例中本地报告84例,占63.16%,外地报告的本地病例48例,占36.09%。19个乡镇除岳圩、安宁2个乡镇无病例外,其它各乡镇都有病例报告。乡镇分布排前五位的乡镇依次是:新靖镇、录峒乡、武平乡、渠洋镇、龙临镇,(表2)。

表21997-2012年靖西县HIV/AIDS-分地区分布表

2.3性别、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男性84例,女性46例,男女性别比1.83:1。年龄分布: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年龄组病例数依次为:35-岁组28例、30-岁组20例、45-、25-、20-岁组各15例。20-45岁占70.99%(93/131),余下各年龄组占29.01%。

2.4职业分布以农民发病最多,占75.19%(100/133),其次是家务及待业占7.63%(10/131),发病居第三位的是商业服务占6.77%(表3)。

表31997-2012年靖西县HIV/AIDS病例职业分布情况

备注:1998、1999、2001、2002、2003年无病例。

2.5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89.47%(119/133),其次是注射毒品占6.77%(9/133),同性传播2例,母婴传播1例,不详2例。

2.6病例的婚姻、文化程度病例中已婚或有配偶的占66.92%(89/133),离异或丧偶的占17.29%(23/133),未婚的占15.79%(21/133)。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3.38%(71/133),小学占31.58%(42/133),高中或高中以上占11.28%(15/133),文盲占3.76%(5/133)。

2.7病例发现方式以因其它病就诊检测发现最多,占26.32%(35/133),其次是检测咨询,占24.81%(33/133),病人发现方式居第三位的是孕产期检查,占9.77%(13/133)。其它术前、受血前、性病门诊、阳性性伴、羁押人员体检等检测发现占39.10%(52/133)。

3讨论

靖西县艾滋病流行已经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性接触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1]。流行特征呈现以下特点:(1)职业特点,发病主要是农民,因为靖西县为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有十二万农民外出打工,因长期与伴侣分离,农民由于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等原因,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渠道较少,因此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重点人群之一[2,3]。农民工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很低,而在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及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低,由此可见,有针对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4]。外地报告的病例占36.09%,说明我县的人员外出流动大,外出打工回归的人员使家中留守性伴侣感染是不可忽视的群体。我县农民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农民艾滋病防控形势严峻,用本地农民通俗易懂且较容易接受的宣传教育方式来提高对外出及留守农民艾滋病的知晓率,从而改变不安全性行为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2)性别特点: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83:1,与截止2008年统计男女性别比为1.88:1相比,女性感染率呈不断上升趋势[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男性生理特征、男性外出机率男性高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等因素有关。(3)年龄特点:20-45岁为多发年龄,因青壮年社会交往频繁,感染机会多。(4)地区分布我县新靖镇、录峒、武平等乡镇HIV/AIDS发病率高,与这些乡镇外出务工农民及流动人口较多有关。(5)传播途径特点:以异性性传播为主。90%的感染者因不安全性行为而感染艾滋病说明要加大安全性行为宣传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重点环节。(6)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特点:初中以下水平的病例占87.97%,有些甚至是文盲,结果表明文化水平低使他们不能了解正常的艾滋病宣传知识,只有通过图片、当地的文艺演出或当地人员的讲解才能让他们对艾滋病的知晓率得到提高。已婚或丧偶的占84.21%,说明外出或留守人员长期脱离配偶,而又对预防艾滋病知识不了解,极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6]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增加。(7)发现方式特点:以病人在其它疾病就诊时发现为主,自愿咨询、婚检、孕产前、术前、受血前、性病门诊、阳性性伴、羁押人员检测等均是特殊人群的检测,每个新感染者的产生都是被原已感染的人传染的,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发现率,加强管理和干预,建立健全县、乡、村、屯艾滋病防治网的下移推进,建立以家庭为基础,村(屯/社区)为依托[7],把艾滋病防控知识逐层普及落实到村、屯、家庭、个人。

艾滋病已经成为严重公共卫生社会问题,因此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大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工作力度,扎实有效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控知识社会宣传教育工作,在开展高危人群宣传培训、干预、咨询检测工作的同时,以农村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为重点,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控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改变不安全性行为,提高安全套的正确使用率,对进一步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福春.我国艾滋病流行情况与防治对策[j].职业健康,2011,27(21):2494-2496.

[2]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等.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58-160.

[3]刁存寿.外出务工农民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j].青海医学杂志,2009,39(9):78-79.[4]严征,李鲁,叶旭军,等.城市农民工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8):33-34.

[5]王福春.广西靖西县1997-2008年HIV监测结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9,25(11):837-838.

[6]顾全忠,唐安.出国劳务渔民HIV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性病,2007,13(6):566-567.

[7]郭先荣,李冬铭临沧市1990-2008年艾滋病流行分析[j].中国中医药2009,08:167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