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消化性溃疡诱发因素分析

/ 1

中学生消化性溃疡诱发因素分析

焦雪杰(黑龙江省巴彦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巴彦1518

【中图分类号】R5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068-01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学生

消化性溃疡是人类常见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近年临床发现中小学生患病人群有逐渐增多趋势。为了更好地防治本病,笔者对我院2004年5月~2007年9月经胃镜确诊的72例中学生溃疡患者进行诱发因素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72例,男52例,女20例,男女比约为2.5∶1;年龄14~18岁,平均16.2岁;初中学生23例,高中学生49例;农村学生42例,城市学生30例;病史1~3年。全部病例经电子胃镜(富士能88型)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其中胃溃疡2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1例。

1.2临床表现均有上腹部隐痛不适。26例有饱胀感,30例嗳气、反酸;38例大便潜血呈阳性,20例有黑便史;32例患者有恶心呕吐,其中8例为咖啡色液或暗红色血性液,其余呕吐物为胃内容物;16例初中生患者有消瘦、发育迟缓。

2诱因分析

溃疡病患者常由某一诱因致病或几种诱因共同致病,几种诱因往往同时并存。

2.1学习、精神紧张等因素达80.56%。可能与患者学习任务重、竞争激烈、各方面压力大,长期持续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抑郁及部分患者的父母期望高,经常打骂,教育方法粗暴等因素有关。在这方面,高中生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初中生。患者因长期受到心理应激,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和(或)减弱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从而诱发溃疡。

2.2不良生活饮食习惯达72.22%。主要与饮食无规律、饮食不节制等因素有关。有些学生因赶上课,连早餐也顾不上吃。有些学生为了贪玩或为了赶功课而未充分咀嚼良物。长期如此就容易引起溃疡病。因过时误餐使胃部完全排空引起高度饥饿感,造成胃逆蠕动,致胃黏膜血管扩张,黏膜水肿,胃酸的破坏使局部产生炎症溃疡。饮食过饱时,胃窦部高度扩张,胃泌素分泌减低了幽门括约肌的能力,引起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容易破坏胃黏膜的屏障机能而引起溃疡。

2.3幽门螺杆菌(Hp)感染达54.17%。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重要病因,文献报道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的检出率为95%~100%,在胃溃疡患者中为70%~85%。本次病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于以上数据,可能与中学生主要在家里吃饭,饮食环境比较单调有关。

2.4药物因素达15.28%。本组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占8例,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3例,可能与此有关。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胃酸、胃蛋白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抑制,胃肠黏膜的抵抗力降低,易使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短期内大量使用可以促使溃疡出血穿孔;非甾体类药物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抑制胃黏膜合成内源性前列腺素分泌引起溃疡。据有关报道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引起消化性溃疡者为正常人的2~7倍。

2.5应激性溃疡达4.11%,本组中脑挫伤2例,大面积烧伤1例。因这些疾病可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使胃肠道血管平滑肌、黏膜缺血缺氧损伤致通透性改变,垂体-肾上腺轴释放大量糖皮质激素,使胃酸分泌增加,蛋白质合成抑制,阻碍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引起溃疡。

3讨论

中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这个群体特殊的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溃疡病的诱发因素上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其中以学习、精神紧张等因素和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最多见,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明显低于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