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武术走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3

论中国武术走向

罗琼书梁微

中国武术说来历史渊源,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曾起着防卫、健身、竞技、生活、文化交流等作用,发展成为现今门派多样、精华同源中华武术的大国地位。由于人类发现研究了火药,哪种除邪恶扶正气、平暴安良、抗外敌等的武术内在力量与刀枪功夫,被人们淡薄起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华武术功夫的发展。其实从社会进步与发展趋势上分析,人类发现发明的高新技术,同时给中华武术带来了更高、更强的升华机遇。加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从精神上渴望着高技能型的武术文化,因为武术文化会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快乐和刺激;人们还从身心内期待武术技巧会带来体形美感、健康与延续生命;对哪些天生酷爱武术的个人更是独有情钟,认为武术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平台。所以,人们这些“渴望、期待、独钟”武术,揭示了武术发展潜力和空间。为此,就中国武术走向,路在何方?从以下几方面作点探讨:

一、传承武术亮点文化

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和技术风格,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溯其历史,可说是源远流长;穷其内容,也可说是博大精深。因此,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武术文化的亮点,为人类社会进步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虽然这种武术的基础文化亮点带着原始性,但在民间流传盛广,很有市场,易学易懂,是人类最初始学会生存的基本本领,也是当今武术发展的基础武技,其中精华值得传承。

在冷兵器时代,部落与部落、民族与民族、国与国等之间存在平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给武术的攻击性技术带来了充分研究和发展机遇,人们的武术拳脚功夫结合逐渐学会的利用冷兵器技术融合一体,短兵相接、不怕牺牲奋力抗击外部侵略,求得生存权、自治权,推进社会文明进程。这一时期,武术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是民族英雄气概、精神和武魂得到充分体现的文化,应传承武术的民族精神价值文化。无论哪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精神文化,如果没有本民族精神文化,这个民族是一盘散沙。而中华武术文化正是在这个时期凝聚了自己民族力量,在维护民族利益、国家主权中,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由于人类发现、发明了火药,拉长了用于战争的冷兵器进攻距离,冷兵器自然失掉昔日的雄风。然而,武术功夫与冷兵器融合一体的技艺,仍然留传在人间。有的著成了书卷文化,代代相传,深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有的把它搬上银屏,大力宣传武术的民族精神,教育国民;有的习武天赋者和爱好者,深入研究武术技术和武德,光大武术的民族精神。又由于当今社会进入了高科技现代化武器时代,武术技术从质上发生了变化,就自然地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自然而然地转向人们用于健身、竞技、观赏方面来,形成武术的健身、竞技、观赏文化。为什么武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因为武术仍保留了技击的特性,踢、打、摔、拿、击、刺是套路的技术核心;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武术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练习时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他们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的需要;武术还具有审判价值和健身价值。特别是太极拳,讲究凝神静气,身气合一,中正安舒,从外形看动作柔和,但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柔内刚,阴阳转换,这不仅有外形美,而且有一种精神美,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看专家打太极拳,浑身上下都有和谐的美感。

武术文化具有地域限定的文化类型,但它的形成和发展必定脱离不了历史的机缘。如中州武术是生长在中州地域内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无疑受到中州地域内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影响,并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逐渐成熟和完善,沿着自身规律向前发展。这种地域限定武术文化在当时绽放异彩,它的多元价值被人们所认识。

二、拓宽健身武术功能

从武术的发展历史上分析,习武的人占极少数,武术的艰深技术为专业人员所掌握,多数人想学习武术技术,但总是畏首畏脚,难于参与武术的练习。明知道练习武术有健身强体、防身的好处,人们确认为武术技术理论太高深,这是信息时代对发展武术一大思想障碍,尤其会给武术发展之路带来窄小。所以,从事武术专业技术人员应研究易学、易懂、有健身强体和防身好处、易推广的武术技术理论,向大众化武术技术转变,拓宽武术技术的发展空间,真正用于国民,也是武术技术必走之路,这样武术技术生命力才能强劲延续。

武术要走研究新技术成果与推广应用之路,这条路任重道宽,景前广阔。我们要注重的是:一是能否利用一些现代高新技术,融合于武术技术之中,研究出适合大众健身、防身、健美的武术技术新成果,推动武术技术向纵深发展,形成现代武术技术基本理论体系。二是将研究出的武术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于大众,进一步扩大参与武术技术学习的人员市场,充分发挥武术新技术成果的作用。三是各地域优秀传统武术种类,进一步挖掘它的潜质,变原来少数人习武的技术能为现在多数人学习的技术,保证各地域优秀传统武术种类形成的新特色。

武术要走岗位职业之路,把武术技术变为人类生态健康好的岗位职业。探索这条路,有三个方面好处:第一创造了就业岗位,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第二有利于人们健身强体;第三使武术技术得到了升华。这里,就要求我们从事武术专业技术人员,要随时看好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他们潜意识对健身、防身、健美等的渴望日趋高涨,特别是一些富裕起来的群体,觉得健身能延长点生命、防身由于有点武艺感觉安全点、健美能使人变得年轻和美丽点。有了人们这种学习武术渴望的自然平台,就有了重振武术雄风的机会和市场。现在初露端倪有许多服务性和经营性行业或单位,或多或少运用传统武术技术培训人员,开发理疗、按摩和治疗服务行业岗位职业,帮助人们健康休养与医治一些疑难杂症疾病。如人们发生的颈椎盘突出疾病,会使人非常痛苦,严重时使人瘫痪甚至死亡。如果接受中、西药治疗要花费很多资金和精力,可能医好,但药质一旦失效,有可又复发起来,这种疾病折磨着人们。如果接受理疗一段时间(即半年时间),有明显恢复健康迹象,患者感觉舒服无痛苦,花钱少,再接着做一段时间,可以恢复健康。其因可能存在物理理疗药理的效果。

三、创新竞技武术思路

关于创新竞技武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在不断探讨如何使竞技武术既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又能展示中华武术民族特色。对此,竞技武术创新,有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一)竞技武术发展道路要创新。竞技武术发要获得大的发展,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只有国际化,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学习武术、接受武术。利用武术的“竞技”效应,弘扬武术文化,强化武术功能。通过完善武术的竞赛制度,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接轨,从而把竞技武术推向奥运会。这是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最高形式,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相融合的产物,是发展和完善的结果,但决不是西方竞技体育的产物,是在与时代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中产生的先进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既不能抛开世界性盲目地强调“民族自大”的武术,又不能撇开武术的本质过分追求世界性的竞技。它应该是对西方竞技体育价值观和全球化文化的融合。

(二)竞技武术的技术要创新。武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它的攻防技击性和技击原理。虽然武术在当今已经淡化了技击价值,但是武术终究还得叫做武术。打练合一,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武术的特色。?仅有散打没有套路的修习,在技术体系上难以得到传统武术文化更丰富的滋养;仅有套路没有散打的修习,在技术形成中很难明确动作的攻防含义,由于没有攻防体会而渐渐失去武术动作技击性的合理表现和理解能力。?当然,“散手”与“套路”合一,并不是简单的散打和套路兼练,而是要系统地突出武术本质,相互糅合、相互提供技术素材,促进武术训练水平的发展。进一步推出“散手”与“套路”合一的竞赛形式,每个运动员既要套路比赛又要散打对抗,甚至长、短兵的对抗,而成为真正的具有完全武术实力。这样既能增强观赏性,又能通过对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使悠悠中华武术的技击精华尽展于人们面前,市场经济运作的操作性也更强。

(三)竞技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创新。在我们研究竞技武术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上,竞技武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关键,只要明确了,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确定思路、充实新内容,促进竞技武术的发展。竞技武术人才不是仅仅为了展示技能、技巧,而是他们将来要成为武术传播的中坚甚至中国武术推广的使者,要担负起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创新和培养新生力量的重任。国家对竞技武术要拟定一整套确定学位、职称的新标准,促使竞技武术专业人才不断研究竞技武术的技能与技巧。

四、开辟商业武术新市场

武术具有商业性特点,这不是哪个人强加给武术的,而是原来从事武术的习武人要生活,开武馆培训武术人才、在街头巷尾搭台摆摊买武艺赚钱维持生计;后来从事经商行业人发现武术观众多,对经商赚钱有作用,商人就利用武术来招揽生意。所以,自然而然就萌发了商业武术这个具有经济效益的概念。目前,商业武术的经济价值日趋明显,好多经营行业利用武术与武术人做广告宣传,推销产品,把武术纳入经商行业的范畴,走进市场。这里要明确一点的是:任何一种技术,必须要有需求,有需求才有市场,有了市场才有可以维系的资金,武术技术也不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的观赏人多,市场就多,那么武术的商机就很多。现在武术最有商机的市场有:

(一)商业武术演艺。建立在人们一个普通需求上,在一些风景点、旅游区和富裕地区(城市)表演武艺节目,帮助人们消除疲劳、减轻生活压力,为他们提供足够观赏和刺激,过瘾的表演和比赛,就是我们的目标,再辐射到全国。如美国UFC拳击,甚至花哨虚假的摔交,为什么如此繁荣、火暴,因为具有戏剧性的比赛吸引观众,这种需求,是最刺激的娱乐与休闲。又如从罗马角斗场延续至今的激发荷尔蒙的原始欲望,是现代人最好的减压娱乐方式,不但是搏击,也是NBA,足球这样体育联赛的生存根本。一切为了观众,一切为了公平激烈的表演和比赛,这是当今商业武术的不二法门。

(二)商业武术培训。合作开设武术馆,培训武术人才。培训对象选择应以中小学、幼儿园孩子为主;培训形式应设立武术兴趣班、武术普及班、暑假班、家教班等4类型;培训内容要征求学生志愿和家长意见,学生愿学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把表演与实用健身、防身、健美技巧的武术课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切服务于学生为宗旨;教学地点设立主要是方便学生就地学习武术技术,可设馆内,也可设在馆外。设在馆外是中小学、幼儿园为教学点,还可以设在公园或公共场所作为教学地点,也可上门授课。还要建立严格考核技术标准等级制度,颁发有效技术等级证书,真实反映学生学艺达到的程度。培训费收取应国家规定标准或按各地方经济收入确定。

(三)出售武术服装。武术服装制作还需要体现武术的本质和精神,要进行服饰改革与创新,赢得人们的睛睐和欣赏,武术服装出售才有市场。何况,人们对传统服装或普通服装长期穿着有一种老款式不新颖、不舒服的感觉,在服装市场上又找不自己喜欢的新服装款式,更何况人们有对武术服装早睛眯和欣赏之心。这就给出售武术服装带来了前景看好的市场,带来了一片前景看好出售武术服装的商机。因此,为了不错过这一商机,推动武术商业化进程,呼吁武术界的同仁们,在各地建立布局合理、科学、规范、标准的武术服装制作厂,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只要商业运作得好,一方面能提供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又能保护优秀的武术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华武术》

[2]《竞技武术》(网上论文)

[3]《商业武术》(网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