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化条件下电视节目制片人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论产业化条件下电视节目制片人的转变

王凯

王凯(郑州电视台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

电视制作是一个多工种群体协作的工程,但其中每一个制作单元,即栏目,却是相对独立的,可以细分的。这些制作单元的基本管理原则是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调动,并通过这三者控制运作的最优化,来取得社会效益、艺术价值和经济收益的最大值。要达到这一目的,制片人负责制是已经为西方发达广播电视业证明为强化经营管理的成功做法。

制片人制度是指广播电视节目以制作人为中心的制度。制片人是掌握节目的生产制作,包装,推介,优化,转产等流程的实际操作经营权和对相关人员的指挥领导权的人。虽然,制片人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的权利有所不同,但至少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应掌握以下三种权利。

a、"人"的调动制片人制是一种"面对面"的管理。制片人直接面对一线制片人员,并与他们结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统一体,这种利益和风险包括经济收入乃至收视率等评估机制所反映出的社会反馈,从而改变了传统管理中那种部门繁多、层次复杂、信息不畅、责权不明的局面,有利于人员的有效管理和创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财"的控制栏目管理说到底是一种效益管理。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必须追求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比值,因此,对制片人来讲,成本意识至关重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广播电视业发展在计划体制下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虽然时至今日,经济杠杆已纳入广播电视管理,但是由传统体制滋生的种种浪费现象仍难以得到根本的遏制,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制作成本混乱和失控。

建立制片人制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广播电视台的决策者可以细化到每一个制作单元进行成本核算。鉴于不同栏目在制作方式、周期等方面的不同,这种核算更具针对性,而且由这种成本核算可以有效控制栏目的用人规模和制作手段。

c、"物"的利用这里的"物"不仅指广播电视制作必备的技术手段和保障,而且包括一系列广播电视制作的规章制度及其他周边环境资源。广播电视制作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不规则性。栏目与栏目不同,同一栏目的不同题材也不具备可比性,因此,设备配置必须考虑到效率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广播电视业管理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工商管理,设备的使用和制度的适用不是一个简单化、程序化、甚至习惯化的过程,它必须应付多种可能性,同时又不使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就制片人制来说,船小好调头,快速反应,根据自身需要活用政策资源,无疑独具优势。

实施制片人制以后,栏目在人、财、物的配置上获得了完善,同时又承担着经济风险和"下岗"危机。这样,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可以使节目创作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应该说,广播电视产业化为制片人制的建立创造了大环境。从1995年开始,

国内各电视台也都在管理层级中设置了制片人这一层。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一些人仍习惯于把制片人当作一种类似"科组长"的行政职务,缺乏经营创新意识。而要适应未来广播电视的激烈竞争,我国的电视制片人必须做到角色、素质、行为、方法和理念的五个转变。

a、角色转变:从"科组长"到"职业经理人"

过去,电视栏目制片人的角色定位基本上是科组长,负责栏目人、财、物的具体管理和协调,完成电视台交办的任务和工作,而近几年,各级电视台都加强了对栏目的考核和管理,以节目收视率的高低、栏目经营成本的高低、节目质量的高低来综合评价栏目和栏目制片人,逐渐推行栏目末位淘汰机制,像在中央电视台,被淘汰栏目的制片人三年之内不能再担任制片人,这就像经营公司的经理人,如果经营公司失败乃至破产,就不再会有其他的董事机构聘任他为经理人。其实,在电视台内部,经营一个栏目就像经营一个公司,部门主任或频道总监就是"董事长",他需要按照经营一个公司的标准去聘用制片人,经营公司的标准是什么?是赢利。对于电视台的栏目来说,经营栏目的标准就是收视率的提高和节目品牌的提升,这样,电视台、频道的社会影响和广告收益才会最大化。

所以,今天的制片人既是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又是一个项目的经营者,他的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其角色就像一个"职业经理人",电视台对制片人的考核也逐步转向是否打开了"市场"(即节目的收视率)、是否创造了"价值"(即节目的社会反响和广告增长额度)、是否提升了"品牌"(即节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指标。这时候,制片人的角色开始从原来的"科组长"转变为"职业经理人"。他们必须用智慧、能力和努力与他们的团队合力打造出一个个"名牌产品",“只以成败论英雄”。

b、素质转变:从"重业务素质"到"重综合素质"

过去,评价制片人的素质和能力大多集中在节目获过大奖、做过许多好片子等业务方面的标准,然而,现在电视栏目的管理已经成为一项综合能力较强的工作,制片人既要熟悉电视节目的创作、生产,还要擅长电视节目的经营、管理、研究、开发等各项新的要求和任务。中央电视台几个名牌栏目的制片人《开心辞典》的郑蔚、《非常6+1》的哈文、《绝对挑战》的詹末、《艺术人生》的王峥、《梦想剧场》的毕福剑、《乡约》的肖东坡等,就是一群不仅在业务上出类拔萃,而且更是在管理、经营、研究、开发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制片人。

2006年中央电视台在人才战略上提出了从"重业务素质"向"重综合素质"转变的目标,评价人才的标准也从传统的重业务向综合素质转变,那么,对于制片人来说,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栏目的发展越来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c、行为转变:从"小作坊"到"大生产"

《开心辞典》制片人郑蔚一直致力于建立栏目科学高效的生产管理流程,《讲述》制片人梁红则把制片人比喻为"车间主任",在这些制片人的管理中,电视栏目的生产行为已经发生了变化,栏目组不再是"小作坊"式的"生产队",而是能协同作战的"大兵团",依靠大协作、进行大制作,实施大生产,用大型节目、大型活动来吸引观众对节目的参与和兴趣。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许多栏目比较早的引入了"大生产"的节目生产模式,像《开心辞典》、《绝对挑战》、《非常6+1》等在栏目生产管理流程上都有非常科学的制度和规范,《焦点访谈》甚至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管理的ISO9000的认证,制片人通过这些制度和规范有条不紊的组织节目的"大生产"和"大协作",把栏目作为生产节目的"工厂"和"车间",统一"生产流程"和"生产标准",在严格要求的"生产线"上,保证节目的高质量和批量化生产。

d、方法转变:从"热运行"到"冷思考"

电视栏目的发展就像企业产品的发展和更新一样,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栏目始终具备活力和生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不断保持竞争优势。作为制片人不能满足于栏目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辉煌,在"热运行"的同时需要不断进行"冷思考",在制作观念、节目选题、表现形式上不断进行研究和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开发新的节目形态和衍生形态。e、理念转变:从"精耕细作"到"整合资源"大型电视活动是整合电视媒体人力资源、时间资源、品牌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形式,可以为电视媒体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过去,制片人的精力大都集中在如何做好一个节目、如何办好一档栏目,关注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产品,向内看得多,向外看得少,只顾埋头"精耕细作"。

这几年,当中国电视从"节目竞争时代"、"栏目竞争时代"走到"频道竞争时代"时,许多制片人逐渐认识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单独依靠好的"产品"很难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整合内外资源,把栏目做大、做强,产生广泛影响力和强大的号召力,使栏目能够保持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由制片人策划栏目和组织大型电视活动日渐活跃起来。

前湖南卫视制片人、广源传媒副总裁欧阳国忠曾把“超级女声”当作一个案例,在传媒影响力营销论坛上进行演讲。“中国传统广播电视栏目制片人所需完成的,是策划、制作、播出三个链环。这是一个内循环,节目通过广播电视这个界面完成了跟观众的见面,即告结束。而从产品角度看,它缺乏品牌推广与市场营销两个环节。所以,中国广播电视栏目品牌,多数随节目的生而生、死而死。”“超女”这个节目,却是努力在尝试寻找建立“外循环”,即,品牌推广与市场营销的组织建构。传播重点与销售重点进行叠加,效果十分理想。这档节目的制片人李浩介绍说:“‘超女’打造了一个全新的链条,湖南卫视的创意以及后来与国内奶业巨头蒙牛集团一起节目制作、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双方的作用不可分割。”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能胜任制片人这一岗位呢?美国广播电视研究专家艾伦·沃策尔认为,(1)"既然制片人需要负责一个节目各方面的工作,他(她)就必然对所有的制作工种具有足够的认识";(2)"制片人必须有创造个性";(3)制片人应该是强有力的组织者和精明的企业家;(4)"制片人必须是一名有成效的交流者"。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四条外,还应该加上一条:制片人必须具有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必须要会策划,必须要会把关。

总之,随着广播电视产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电视制片人制向西方成熟的制片人制度转变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