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的诱发因素

/ 1

盆腔炎的诱发因素

刘长玲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包括上生殖道和(或)邻近结构的炎症和损伤,其发病率居高不下,影响妇女健康,应予积极防治。盆腔炎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其与诱发因素有关。

1女性生殖器解剖特点

女性外生殖器外露部分有开口,与深藏盆腔内的内生殖器相通,病原体易直接或间接上行感染而致病。另外,盆腔血液供应丰富,各部位的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且静脉数量较动脉多,并

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又互相吻合,故盆腔静脉感染易于蔓延。女性生殖器具有丰富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均伴相应的血管而行,当内外生殖器发生感染时,往往沿相应部分的淋巴管传播而致感染。

2女性生殖道自然防御机能易受破坏

因月经期,分娩,外阴、阴道和宫腔、盆腔等手术,性活动、卫生习惯等因素易使解剖和生化等自然防御机能被破坏,促使病

原体侵入,阴道自净作用降低,原有的生殖道生态平衡被破坏,原先的常驻菌群会冲破阴道屏障,成为致病菌而引起感染。

3女性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女性一生中各时期均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以及女性生殖系统在各时期独特的功能和生理变化也均与内外生殖器感染息息相关,如新生儿期、幼年期生殖器幼稚,抵抗感染力弱,易发生炎症;青春期后月经来潮。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性成熟期与性活动密切有关;更年期和老年期卵巢功能衰退,内、外生殖器发生退行性变及卵巢功能低落后出现相应生理变化,也易致感染。

4性活动

国外统计16岁前开始性生活的妇女较更晚些性生活者盆腔炎发病率高;性交频率与盆腔炎的发病率呈歪相关;性交方式的不同,如同性恋性交、双重性交(同性间和异性间均有性活动)等混合性行为者,患盆腔炎机会也明显升高;性卫生习惯不良,不洁性交(指性交一方患有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疾病或带有病原体者)等,均与盆腔炎的发病有关。

5性传播性疾病

性传播性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由于受国外“性懈放”、“性自由”思想泛滥的影响,女性性商业人员增多,导致性关系混乱,许多疾病通过性行为广为传播,使盆腔炎发病率明显上升。AIDS妇女盆腔炎也与通过静脉注射毒品传染有关。

6避孕措施

采用避孕套、阴道隔膜、宫颈帽达2年以上的妇女较采用上述工具小于2年者,盆腔炎发生率降低,而不采用上述工具避孕者易患盆腔炎;口服避孕药时间长者可减少50%盆腔炎的危险;宫内节育器(IUD)与发生盆腔炎之间的关系尚未定论,但有较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指出,使用IUD较不使用者盆腔炎的相关危险性提高2.5~7.3倍。此外,放置IUD后患有盆腔炎者,冀治疗时宜先取出IUD,以利盆腔炎的治疗和防止复发均已取得共识,以上均

说明IUD与盆腔受的发生有关。总之,避孕措施与盆腔炎的发生、发展等关系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7人工流产、阴道炎与盆腔炎的关系

有人工流产、药物流产、中期引产和阴道炎史者,流产后盆腔炎的危险性增高。

8阴道冲洗

常行阴道冲洗可改变阴道pH值,阴道环境改变,使其不能抗御病原体的侵袭,同时可能将阴道、宫颈的致病菌冲入宫腔,致盆腔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美国曾报道,阴道冲洗每月≥3次较每月仅冲洗1次者患盆腔炎机率高36倍。

9医源性感染

由于医疗技术发展及医疗上针对性措施加强,在一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带来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如广谱抗生素大量或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的应用及化疗、放疗的剂量和强度增加,手术彻底性,手术范围的扩大,强化治疗如持续留置导尿,探条、引流管放置,引产水囊宫内放置,胎儿宫内监护(指内监护)等均可使病人防御能力下降,以致正常状态下不足以致病的弱毒微生物也能成为病原微生物而致病,或分泌物、渗出液等成为细菌繁殖的培养基而致病。此时,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处在免疫妥协状态,病人易受感染,此实际也是机会感染或表现为内源性感染。

10其他疾病对女性盆腔炎发病的影响

结核病、阑尾病变、腹膜炎、外科手术及妇产科本身疾病,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肿瘤和妇产科的盆腔、宫内各种手术操作、检查等也均易导致盆腔炎症感染的机会增加。

综上所述,女性盆腔炎症的诱发因素甚多,为防治盆腔炎,医务人员与女性患者及其有关人员必须了解各种诱发因素与本病的关系;从保护自我防御机制的完好,加强个人卫生和性卫生习惯,建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做好计划生育,合理用药与治疗。严格无菌观念等各方面提高认识,对防治盆腔炎均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