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核医学显像加局部CT断层融合成像对诊断的临床意义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消化道出血核医学显像加局部CT断层融合成像对诊断的临床意义评价

席永昌张建阳张力丹张建媛张攀

席永昌张建阳张力丹张建媛张攀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核医学科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消化道出血的核医学检查最佳成像技术及方法,评价消化道出血的单纯SPECT成像与SPECT成像加局部CT断层融合成像两者对临床诊断的意义,判断哪种方法更准确。进而得出结论:同一病人的消化道出血者,SPECT动态采集加局部CT断层融合成像技术的诊断率高,假阳性率低,灵敏度高,对临床更有意义,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胃肠道出血融合成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068-02

【Abstract】TodiscusstheoptimalprocessofnuclearmedicineingastrointestinalbleedingandevaluatethediagnosticeffectsofroutineSPECTimagingandfusionimagingwithCT(SPECT/CT).Conclusions:SPECT/CTfusionimagingmayprovideaccuratediagnosisforthegastrointestinalbleedingpatientsandbeworthyofpromotion.

【Keywords】GastrointestinalBleedFusionimaging

胃肠出血多为临床急症,及时发现出血部位,定性,范围对治疗非常重要。临床对消化道出血诊断方法有许多,但核医学科消化道出血显像技术是无创性诊断消化道出血的方法、灵敏度高且简单易行;但是既往常规SPECT检查技术受到大血管、脾、肾、膀胱等显像影响,易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为了提高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我们在常规显像基础上加做腹部同机CT断层及融合成像,大大提高诊断符合率。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90例拟诊为消化道出血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的患者,其中男44例,女46例,年龄5―76岁。平均41岁,全部患者临床上均表现为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病程1个月内21例,2-3个月43例,3个月以上26例,病程迁延最长9年。90例患者中73例做过胃镜检查,65例做过结肠镜检查,21例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9例因消化道溃疡行胃切除手术,均无阳性发现。接受核素检查前患者无需特殊准备。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90例拟诊为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5病例中仅做动静态SPECT检查,B组45病例加做同机CT断层及核医学融合成像。采用体内法99mTc-标记红细胞(99mTc-RBC)[1],静脉注射亚锡焦磷酸钠(PYP,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ml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15分钟后患者取仰卧位于检查床上,肘静脉“弹丸”式注射(99mTc)高锝酸钠注射液(产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2]370MBq,立即开始动态采集。动态采集后加做同机CT及核医学融合成像。

1.2.2显像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BrightViewXCT型SPECT/CT显像仪,配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64×64,放大倍数1.0,窗宽20%,能峰140KeV,患者取仰卧位,探头尽量贴近腹部,视野包括剑突至耻骨联合。

1.2.3采集方法本研究对A组45例患者首先采取动、静态采集的方法,B组45例患者先采取动、静态采集的方法,完成后同时进行同机平板CT定位扫描,层厚1mm,动态采集方法:于肘静脉注射高锝酸钠注射液370MBq后立即开始动态采集,Zoom1.0,以1min/帧的速度采集,共采集60min,若阴性分别于3、6、24小时进行延迟采集,每次采集完毕后均加做同机CT扫描融合成像与文献方法一致[2]。

1.3显像评价标准腹部剑突下到耻骨联合区域内出现局部性放射性异常浓聚影为阳性。腹部未见异常浓聚影为阴性。CT扫描融合成像,排除非胃肠道出血引起的异常浓聚影为假阳性(主要包括腹部血管瘤、畸形腹部血管、异位脾、移植肾、恶性肿瘤血管发育不良等引起的浓聚影)。

1.4统计学方法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出血部位在检测阳性的82例患者中,出血部位位于升结肠者14例,降结肠者15例,横结肠者10例,胃者5例,小肠者38例。

2.2两种方法阳性率比较A组阳性率39例,B组阳性率43例,A组假阳性率9例,(9例经CT断层及融合成像证实中大血管显影5例、脾显影1例、肾显影1例、膀胱显影1例,腰椎显影1例),B组假阳性率1例为腹部血管显像。B组比A组诊断正确率高,而A组假阳性率高,两组敏感性相同,无明显差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表1两组方法的阳性率比较[n(%)]

组别例数阳性人数

A组4539(86.67)

B组4543(95.56)

注:与A组比较,x2=2.195P=0138

表2两组方法的诊断正确率比较[n(%[n(%)]

组别例数正确人数

A组4530(66.67)

B组4542(93.33)

注:与A组比较,x2=10.000P=0.002

表3两组方法的假阳性率比较[n(%)]

组别例数假阳性人数

A组399(23.08)

B组431(2.32)

注:与A组比较,x2=8.224P=0.004

3讨论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性病症,通常据病史可诊断,而对出血部位和范围的确定对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正常情况下,由于胃肠道组织含血量低,静脉注射99mTc-RBC显像剂后并不显像,但如果胃肠道出血时显像剂随血液从破口处渗出而在胃肠腔内聚集,通过SPECT显像可以判断出血部位和范围,同时不会受到注射显像剂前肠腔已经出血的影响,这对于判断正在出血的病情更有临床意义,对出血检查灵敏度高本研究与文献报道相近,[3]同时由于进入肠腔的血液不显影,这对判断治疗后是否停止出血也非常敏感。并且SPECT显像对检查患者无特殊要求,是无创性检查,从这一点患者更易接受。但SPECT显像由于其定位相对模糊而不能进一步判断出血的具体部位,单纯CT对胃肠道检查受肠蠕动等因素影响,成像受限。本研究在SPECT显像基础上加做CT断层并结合核医学融合成像,弥补了单纯CT断层不足和SPECT显像由于其定位相对模糊,同时又提高了定位准确性,以及对腹部血管发育不良,动静脉畸形,恶性肿瘤,异位脾,移植肾,血管瘤等疾病与胃肠出血的鉴别诊断,排除了胃肠道出血的假阳性诊断,对临床工作更有指导意义,故此本研究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少林,张永学,等.核医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1—213.

[2]王治国,张国旭,吴锐先,等.比较两种SPECT/CT动态采集方法对消化道出血点核素显像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2,第21卷第1期24—25.

[3]范义湘,彭武和,石卫民.99mTc-RBC胃肠道显像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21(6):45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