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浅析

李妙娟

关键词:操作性;实效性;教学方法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从根本上说最要紧的是从整体上丰富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等。然而,这不是语文这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任务。领悟欣赏诗歌的一些规律、把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对于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也有重大的作用,而这是语文课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着眼于操作性与实效性,将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浅析如下。

一、注重“读懂”诗句,夯实字面意思

读懂诗句说的简单点就是翻译诗歌,把一句诗体语言转化成散文似的语言。即运用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对其中活用的字词进行翻译,省略的进行补充等;结合诗歌语言的特点,调整语序;运用想象、联想加工使其更优美等。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欣赏诗歌,必须过语言文字关。有人一味地强调性灵,以为读诗只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必咬文嚼字,这是一种误解。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读懂诗句本身是基础,深层意蕴的赏析都是依附与此的。离开诗句本身的解读,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如果学生跳跃了字词关,那么即使他能有所感受,也只是“空言无实,不济事”,是一种流毒无穷的聪明。读懂诗句本身有利于模糊知识点、模糊情感的辨析。

如赏析《春江花月夜》中的“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辨析的难点是“徘徊”的主体是谁,一曰思妇,译为可怜楼上思妇望月思人,故而徘徊;一曰月,译为因可怜楼上思妇,故而月徘徊。联系其下句“应照离人妆镜台”的主体为“月”,再按照语言连贯通顺主语一致的原则,就明白后者在语义的层面上显得更好一些,进而就能赏析月“因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的自然特性,以及将明月人性化的写作特色。

二、注重分类讲授,警惕套版反应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艺术手法等方面各有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按内容把诗歌分为山水田园隐逸诗、咏物诗、边塞诗、怀古咏史诗等,然后把某类诗歌的特点灌输给学生,如隐逸类的悠闲闲适,咏物类的托物言志,边塞类的思亲怀乡,怀古咏史类的以故人自况或对比来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等等。

这是教学的必要步骤,但也要注意具体诗歌具体分析,警惕套版反应。朱光潜在《咬文嚼字》里说:从前作诗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而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就要防此患于未然。

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说:诗人应“能辨别,他不能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我们鉴赏诗歌要“涵咏”,也就是要悉心揣摩与反复咀嚼,从而突出诗人细腻独特的感受。

如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作为隐逸诗歌,它虽写出了隐居的闲适,但全诗主要写诗人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我们从诗人的选择中能窥见他对“喧”的摒弃,惟愿“幽人自来去”。这样,这首诗更具体地就是表现了他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遁世无闷”的超脱潇洒的情怀。所以,一概而论显然是行不通的。

又如,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人的情感无非是喜怒哀乐,但因由却千变万化。同为哀伤,可以是因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而哀,可以是因思念家乡却不得归而哀,可以是因情人离别难舍难分而哀等等。所以,我们在概括的、宽泛的情感基础上必须鉴赏出具体的事件,也就是说形成具体事因加概括情感的模式。

三、注重操作实效,点透解题思路

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诗歌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有以一当十的功效。在平日讲解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高考诗歌鉴赏的有关考点,教师们就会逐步渗透相关的解题思路或方法。思路与方法是很多前辈在历年高考题的指导下总结出的解题金钥匙,在我们面对诗歌鉴赏题“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的时候,往往能给予我们醍醐灌顶般的感觉,提供一个最佳切入点,因而被广泛地学习推广。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即使知道套路依然无法下笔。

如关于分析意境,都知道是从意象入手,加以想象联想,可是具体怎么写学生还是茫然。再如关于炼字题,都知道是先讲字义、句义,再指出该字的作用,但学生依然写不出作用是什么。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点拨不透彻或不注重操作性上。

关于意境分析,笔者认为基本模式是具体意象加概括特征组合成的一串珍珠项链。在诗句中,具体的意象如同一颗颗珍珠,学生首先要找出来,而其他的词语就如同连接的线,起串联作用,而概括特征就是项链的扣。没有珍珠显不出其美,没有扣又不能称其为项链。因此,所有的具体意象通力合作才促成了概括特征。而关于炼字题,笔者认为某个字的作用虽是题目的要求,但是该题绝不能以字论字,分析某个字的作用必须着眼于其所服务的对象或所修饰限制的对象,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寻求答案,看它写了对象的什么景,抒了对象的什么情等。

四、注重对比阅读,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倡导“探究学习”,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哈佛大学流行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在诗歌鉴赏中践行这个理念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注重对比阅读。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我们也常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学生在求同存异、异而有同的辨别里能更深层次地把握住诗歌的本质特点,或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讲述“知人论世”的写作方法时,对比陶渊明的作品《杂诗十二首》(其二)与《饮酒》,就能发现虽然同为隐居时期的作品,但是前者抒发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和岁月蹉跎,有壮志难酬的悲哀,后者则抒发了隐逸生活的闲适自在。这样,就能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诗人在同一时期的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心境也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因此,鉴赏诗歌不能套用情感。

总之,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可谓“教无定法”,但更要“贵在得法”。本文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笔者自己的一点感想,有不妥之处请同仁海涵。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1]龚培森.比较阅读的类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7).

[2]于至堂.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第二中学校

邮政编码: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