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改进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1

个体化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改进方法研究

郑林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的改进方法。方法:选取86例我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所收治的需行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乳腺托架固定技术实施体位固定,观察组采取楔形真空袋、体架与热塑体膜三者联合固定技术实施体位固定,并利用CBCT影像系统行拍片验证,比较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情况。结果:观察组左右、上下、前后各方向摆位误差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左右、上下、前后各方面摆位误差超5mm的发生率分别为0.00%、4.65%、0.00%,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3.95%、30.23%、25.58%,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行个体化乳腺癌放射治疗过程当中,应用经改进后的新型固定技术实施体位固定可有效提高摆位的准确性,减少摆位误差超5mm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术后的重要辅助治疗方式,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现临床对于放射治疗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摆位的准确性成为乳腺癌放射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本案选取了86例我院所收治的需行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乳腺托架技术及经改进后的新型固定技术实施体位固定,并对比了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6例我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所收治的需行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依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年龄26-55岁,平均(42.5±8.3)岁;左侧28例,右侧15例。观察组年龄25-56岁,平均(42.3±8.4)岁;左侧26例,右侧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乳腺托架固定技术实施体位固定,所使用仪器为YC-KIII/YC-DF102型碳纤维乳腺托架,依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观察组对体位固定技术实施改进,采取楔形真空袋、体架与热塑体膜三者联合固定技术实施体位固定,所使用仪器有负压成型真空固定袋、碳素板体架及热塑体膜,操作如下:真空垫制成类似于乳腺托架斜面,依据患者的体型,斜面角度15°左右;嘱患者仰卧于真空垫上,上臂向外伸展,双手交叉抱头,使患者体中线重合于正中激光线,利用真空垫的抽气作用塑形;以热塑体膜覆盖患者身体,自锁上至大腿根部,注意腿部、腰部、腑窝及乳腺等部位的塑形;依患者情况于胯下加设自制卡条,之后再实施体架底板固定。

1.3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两组均行CT模拟定位扫描,并以CBCT影像系统行拍片验证,以明确摆位误差。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摆位误差情况,包括左右(X轴)、上下(Y轴)及前后(Z轴)各方向的摆位误差及摆位误差超5mm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3.讨论

乳腺癌患者在行放射治疗过程当中,临床常使用的体位固定技术为乳腺托架固定,此固定方法虽可获取一定效果,但却会产生较大摆位误差,影响放疗效果。楔形真空袋、体架与热塑体膜三者联合固定技术是对以往体位固定技术的改善,具摆位误差小、精度高等优势[1]。真空垫模型不仅具与乳腺托架固定技术的相同优势,而且还可满足患者体型、身高的个体化差异需求,实现专人专用。以热塑体膜将患者身体进行固定,不仅可取得理想固定效果,而且还可避免患者在实施放疗的过程当中出现随意移动的情况。胯下正中体膜处以卡钮加强了患者大腿与臀部的固定,减少了因重力作用而出现的下滑幅度,有效加强了固定效果。经改进,新型体位固定技术综合了3种体位固定技术的优势,有效提高了摆位的准确性和精准度[2]。

本案将86例行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乳腺托架技术和楔形真空袋、体架与热塑体膜三者联合固定技术进行体位固定,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左右、上下、前后各方向摆位误差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各方向摆位误差超5mm的发生率(0.00%、4.65%、0.00%)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95%、30.23%、25.58%)。由此可见,相比于传统的乳腺托架技术,经改进后的新型体位固定技术的固定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针对乳腺癌患者,在行个体化放射治疗进采取经改进后的新型体位固定技术可有效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的准确性和精准度,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秋英,石锦平,张利文,等.个体化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改进方法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07):1259-1262.

[2]万肖峰,罗云,张佩.58例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改进方法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0):3904-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