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骨折复位器在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术中的应用杨大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一种三维骨折复位器在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术中的应用杨大飞

杨大飞柯雯昙(通讯作者)

湖北省黄石市爱康医院,湖北黄石435000

摘要:利用三维固定原理设计一种骨折复位器,在术中协助骨折复位并起临时固定作用,防止在骨折固定手术中再次移位,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方法:选择1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患者,术中利用设计骨折复位器协助复位,同时对骨折临时固定。结果:通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使用骨折复位器协助骨折复位同时临时固定后,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出血,二者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对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复位时,选用自行设计的骨折复位器对骨折进行复位和临时固定,其稳定性明显优于克氏针临时固定,避免了反复操作带来的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骨折复位器,复位,临时固定

【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颈关节囊外部分至股骨小转子下方5cm区域内骨折[1]。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非手术方法及手术方法,经二种治疗方法的分析比较,目前一致主张手术治疗方法[2]。为了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本院自2012年2月-2013年12月利用我科自行设计的三维骨折复位器,术中协助复位及临时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3年12月,我科应用自行设计的三维骨折复位器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随机分组,治疗组(应用骨折复位器)16例,对照组16例(未用骨折复位器)共3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70~86岁)平均年龄78岁,骨折类型按改良Evans分型为IV型,术前合并心血管病变28例,呼吸病变18例,糖尿病16例,术前请相关科室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并进行相应处理,以确保手术安全。内固定材料全部选用股骨近端锁定板。

1.2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平卧,患侧臀部用一软枕稍垫高,患肢外展20~30℃,稍内旋,切口采用股骨近端外侧入路,显露股骨近端及大转子,将关节囊前缘沿股骨颈处切开显露股骨颈少许,清除骨折间血肿及软组织,将骨折处进行复位。对难复位处可先用骨折复位器的直复位钳固定股骨段,再用L型复位器固定好股骨颈,对股骨颈可提拉及后推协助复位。骨折复位后用2~3枚克氏针临时固定,松开复位器复位钳置入钛板,钛板位置顶端距大转子尖0.5—1cm,钛板上缘与股骨前缘相平,用复位器复位钳将钛板与股骨固定,透视观察,骨折位置及钛板位置良好后,在螺钉导向器指导下,用4.2mm钻头钻孔,分别用合适的螺钉固定,股骨颈螺钉长度需到达股骨头处,最好距股骨头边缘0.5cm,远端用2~3枚螺钉固定,冲洗创面,关闭切口常规放置引流管。

术后处理:患者术后麻醉清醒后,即行肌肉主动收缩练习,包括踝泵及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拔引流管后,练习直抬腿,髋关节及膝关节一定范围内屈伸功能练习,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骨折临床愈合以患肢负重行走无疼痛,局部无叩击痛,X线示骨折线模糊,骨痂生长良好为标准。

分别对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大腿疼痛发生率、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进行比较,评估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七检验方法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1.3结果

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进行3-15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髋关节疼痛明显好转,均未发现切口感染、退钉、断钉、股骨头切割或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明显髋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其中手术时间,未用骨折复位器协助复位对照组较长于使用骨折复位器协助复位治疗组(P<0.05),术中出血量对照治疗组小于对照组,两组术后负重时间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大腿疼痛发生率对照组高于治疗组,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Harris髋关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发生率的3%-4%,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方法一般首选手术治疗[3],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对严重粉碎性骨折者手术内固定难,年龄较大者可直接选用人工关节置换。针对老年人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的特点,提出了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髓内固定的代表物是PFNA,髓外固定是锁定钛板,它们各有优缺点。本院对骨质严重疏松,股骨转子间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劈裂骨折选用开放复位锁定板固定,因Gamma钉及PFNA对上述情况易产生股骨头切割,股骨颈外移等并发症[4],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板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设计更符合生物力学特性[5]。由于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不稳定,骨质疏松,在术中难以复位,即使暂时复位也难以维持,固定时稍不注意,骨折再次移位,浪费时间,一般都是术中复位后用克氏钉固定,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且骨折严重,临时固定的克氏钉不能防碍放置的内固定物,故用克氏针固定维持骨折位置效果欠佳,反复操作会破坏本以疏松的骨质,加重了创伤,导致患者出血增多,延长了手术时间。针对此种情况,本科利用三维固定原理,设计了一种三维骨折“L”复位固定器,骨折复位以后利用复位固定钳将股骨骨折远端近小转子处钳夹固定,再用“L”形辅助复位器与复位钳相连,“L”形辅助复位器远端推向股骨颈,可用克氏针或螺钉固定,拧紧固定钳与辅助复位器之间的螺钉。我们通常知道骨折颈易向后移位,这与大转子纵向劈裂骨折及小转子骨折移位后,内后方骨缺损有关,“L”形辅助复位器与股骨颈固定后可向上提拉协助复位,通过此装置可将骨折牢牢固定住,安装接骨板及固定时骨折不容易移位,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创伤及出血,患者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们将此骨折复位器用于其它骨干骨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用三维复位固定原理设计的骨折复位器值得推广应用,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豪青,曹云,陶杰,吴晓明,吴小峰,王建东,张明贵,黄恭康不稳定型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J]2005,6:508

[2]翁润民,胡景阳,张俊斌,张朝德,雷广宇,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不稳定型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J]2005,6:508

[3]Sadowskic,EubbekeA,SaudanM,Tretmentofreverseobliqueandtrunsverseintertrochanctericfrcutureswithuseofanintramedullarynailora95Serew~plate:aprosejzutine,randomizedstudy.JBoneJointsuryAm,2002,84-A(3):372-381

[4]Yaozengx,DechunG,HuilinY,etal,ComparativestudyoftrochanericFractunetreatedwiththeproximalfemoralnailanli-rotationandthethirdgenerationofgummanail.Injury,2010,41(12):1234---1238.

[5]ErikAH,JuunFA,stevenJMetalTreatmentofcomplexproximalfemvoralfractureswiththefemarlockingcompressiplate[J].orthopedics,2007,30(8):618--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