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医务人员暴发肺炎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3

12名医务人员暴发肺炎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姚昌杰

姚昌杰

(苏州市中医医院呼吸科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目的:探寻相应的干预手段,防控医务人员类似感染的暴发。方法:对12名医务人员集中暴发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CT显示较入院时炎症有吸收,12例全部好转出院。在此过程中,未见呼吸科患者及医护人员感染本病的新发病例出现。结论:根据本次疾病发展的临床特点分析,实施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医务人员;暴发;肺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6-0077-03

Themedicalstaffofanoutbreakofpneumoniaclinicalanalysisandnursingresearch

YaoChangjie.PneumologyDepartment,SuzhouMedicine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Suzhou21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thecorrespondingintervention,preventionandcontrolmedicalstaffsimilaroutbreaksofinfection.MethodsOn12medicalstafffocusonanoutbreakofpneumonia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nursingmeasures,inductive.ResultsAfteractivetreatmentandeffectivenursingmeasures,theeffectivecontrolcondition,12patientswithclinicalsymptomsweredisappeared,CTshowedmoreoninflammationabsorption,12caseswereallimproved.Intheprocess,norespiratoryinfectionofpatientsandmedicalstaffnewcasesofthedisease.ConclusionBasedontheanalysisof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thisdisease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andtimelytreatmentandnursingintervention,theillnessundercontrol.

【Keywords】Medicalworkers;Outbreak;Pneumonia;Nursing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1]。我院呼吸科于2014年10月至11月期间收治本院12名暴发肺炎的医务人员,其临床特点有相似之处,影像学多表现为球形阴影,此次暴发感染患者均为青壮年,不存在危险因素,亦无慢性肺部疾病史,与近年来关于医务人员暴发不同病原菌所致肺炎的报道[2-4]相一致。本研究就我院12名医务人员集中暴发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寻找相应的干预手段,防控医务人员类似感染的暴发,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9日至2014年11月4日我院12名医务人员患病住院,有7名医护人员来自同一个科室,其他5人分别来自不同科室。其中医生3名,护士7名,导医2名;年龄在21岁~37岁,平均(26±4.69)岁;男性2名,女性10名。

1.2临床特点

10例以发热恶寒伴或不伴咳嗽、咳痰入院,体温在37.8℃~40.2℃之间,最长退热时间一周,平均退热时间为3至4天,影像学CT检查显示肺部球形阴影。另2例无任何临床症状,仅为影像学CT显示肺部球形阴影而入院治疗。所有病例均否认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史,心肺体格检查均未见阳性体征,所有患者血常规均正常;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查9例阳性,3例阴性;军团菌弱阳性5例,咽拭子腺病毒阳性1例,第二次采样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病灶分布上肺多于下肺,伴有晕轮征、毛玻璃样改变。

1.3治疗方法

因本次集中发病的病原菌不明,故治疗以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阿奇霉素等补液抗感染,奥司他韦口服抗病毒,中药清肺化痰、止咳、疏风透热解表等综合措施为主。所有病例均被隔离观察治疗19天~26天,平均(21.67±2.64)天;发热、咳嗽咳痰症状1周后消失。

1.4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CT显示较入院时炎症有吸收,11例于11月3日好转出院,1例于11月4日好转出院。在此过程中,未见呼吸科患者及医护人员感染本病的新发病例出现。

2.护理

2.1一般护理

饮食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5],鼓励多吃水果,多饮水,保证每日摄水量达2000ml;忌食辛辣刺激,海鲜发物等刺激性食物。密切观察咳嗽,咳痰的频率,性质及痰液的色、质、量,指导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正确留取痰标本。护士正确采集各项血标本,咽拭子检查等,并及时送检;根据医嘱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并做好患者的相关宣教和解释工作。中药宜饭后温服,每日早晚各一次。加强病房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2.2心理干预

患者均为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得病,起病急,病因不明,又因多人集中发病,需要隔离治疗,担心本病有传染性,担心家人的健康问题等等,都存在明显的精神负担,心理压力大的特点。因此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时,需要比普通患者注入更多的耐心和关爱,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态对待患者,积极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满足其日常生活需求,如帮助订餐,提供移动晾衣架,购买生活必需品等,以解决实际生活需要;提供书籍、杂志、报纸等以供阅读,调整身心。医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院长书记等亲自探望关心患者,并实时了解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协商解决他们的治疗费用问题,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及时调节其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调动患者抵抗疾病的积极性,积极配合治疗,以促进康复。

2.3感染管理

病例一经发现,并立即逐级上报相关部门,同时采取隔离措施。

2.3.1规范护理人员行为以消毒、隔离和灭菌为主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都离不开护理,因此护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离不开护士的各项操作,护理人员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病原携带者亦或传播者,故规范护理行为,能有效控制感染[6]。首先对呼吸科护理人员、保洁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规范各项操作,规范口罩的使用,规范对各种物品的处理。要求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如床单、衣服以紫外线、含臭氧消毒机消毒处理,医疗器械等使用后予75%酒精或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表面擦拭消毒,止血带集中装入黄色垃圾袋送供应室灭菌处理;体温计专人专用至出院,血压计、听诊器每个隔离病室备一套,定点放置,用后及时擦拭消毒;护理人员在给患者采集血标本、咽拭子、痰标本前后均洗手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每个房间门口备一次性连体隔离衣一套,标本外套黄色垃圾袋放在有盖的容器内运送;操作前后七步洗手法,每个隔离病室内及病室外均放置有快速干洗手消毒液,方便洗手;

2.3.2病室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是感染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因素,故需保持病室内环境整洁。每日用消毒液擦地2次,室内定时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每日早、晚定时用巨光牌KT—G120型移动空气消毒器消毒各2小时;每日一床一扫,一桌一巾,用后放入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每个病室及卫生间各备带盖垃圾桶1个,套双层黄色垃圾袋,供患者丢弃生活垃圾及分泌物,排泄物等,每日及时清理;每个病室备洁力佳表面消毒巾供患者使用。

2.3.3呼吸科所有工作人员均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1周,不在医院洗沐浴,不去公共场所,所有办公室、值班室、更衣室、备餐间等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一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马上上报护士长或科主任,并及时就诊。做好病房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也是重中之重。

2.4用药护理

遵医嘱及时正确的给药,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本文12例患者多使用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的药物行静脉输注,因该两种药物对血管有刺激作用,有4例出现局部静脉刺激症状,即予局部热敷,放慢输液速度,次日更换静脉滴注并预见性地予以局部热敷,未再发生静脉炎症状。大环内酯类药物有明显的胃肠道刺激症状,指导患者先饱餐后输注,输液过程可进食含碱性的食物,如面包、苏打饼干等,有5例发生胃肠道反应,恶心欲吐,立即汇报医生,遵医嘱用护胃药。

2.5发热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监测体温并记录。高热及时汇报医生处理,可行酒精擦浴,冰袋物理降温或刮痧治疗,高热持续不退者遵医嘱予药物降温,或冰毯机物理降温。注意加强口腔护理,鼓励养成饭后睡前漱口的习惯,防止真菌感染。汗出及时擦干汗液,并勤换汗湿内衣及床单被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高热时往往食欲减退,胃肠功能降低,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指导每日饮水大于2000ml,并适时补充电解质。

3.讨论

本次发病患者有7人来自我院肾内科,医生1名,护士6名,但该病区所有患者与其家属、以及10月份新调入的护士均无新发病例。经过多专家多次会诊讨论,发病原因考虑空调,饮水机,沐浴等水源污染的可能,但肾内科患者有6人未在值班房沐浴,2人未饮用饮水机的矿化水。从护士排班表看,2位护士9月底就离开肾内科,提示可能在9月底就暴露。

引起肺炎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非典型病原体如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毒如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真菌及其他病原体。临床上常因病原学检测结果的滞后性,呼吸系统症状出现后医生会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先行经验性治疗,因此,病原学检测结果往往与实际存在偏差,由于治疗的有效性,有些检测结果往往显示为阴性,这给临床上病原学确定带来了一些困扰。本文12例患者病原学检测未获取到一致性的结果,给预防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幸好治疗有效,病灶逐步吸收,各项护理措施落实有效,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陆在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

[2]孟立波,洪艳丽.医护人员暴发肺炎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6):1855.

[3]王莉莉,朱美芹.一起医院采血中心医务人员肺炎支原体暴发流行的调查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8):833.

[4]李嫣,张玉华,樊豪军等.医院内军团菌肺炎暴发六例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38(4):294.

[5]任占花.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护理研究,2012,26(6):1674.

[6]胡荣.规范护理行为控制医院感染[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