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新常态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石磊

石磊

化州市文化馆广东化州5251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本文简要阐述了“新常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析了新常态下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并对其具体保护措施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新常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此为指引,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成为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

在新形势下,应当根据当前的时代环境,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非物质文化传播路径,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其完整地交到后代子孙手里。

1.“新常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1“新常态”的理解

2014年5月,“新常态”第一次被习总书记提及。这不仅指中国社会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也揭示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面貌,倡导社会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这些也使“新常态”的中国,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出新常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依附于特定的国家、民族、族群、地区或者个人而存在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新常态,对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新常态模式下,是否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且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传承的文化生态土壤,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继续生存、传承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符号,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展示。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被定义为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些群体、团体或个人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创新,同时使其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

2005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并且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上述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新常态”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人是社会的人,必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非物质文化是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是维持和巩固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础。无论身处何方,总会被它无形地把个人同特定社会群体、民族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全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源,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2.1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内涵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文化渊源和文明的基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各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创造了数量极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它是各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让许多民族特色文化不至于不适应现新常态的社会发展而灭绝,同时,也可防止目前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对多样性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维系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

2.2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无论何时,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想要保持独立与自主,都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另一条腿则是文化软实力。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足,这个国家可能在受到外部打击时,战之即溃;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足,这个国家更大可能不战即自败。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道德信仰失落、国家意识形态淡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足的现状,在新常态的社会发展变革时期,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现阶段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2.3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社会和谐是我们共同追寻的目标,亦是人类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与文化建设相统一,新常态时期,由于社会各方面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文化新常态为基础,建立趋同的社会价值取向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新常态的文化建设则需要依附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国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根源。

3.新常态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面对着社会文化发展的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地遭受强势文化的侵袭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损毁的危机面前,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越来越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贵。当前,抢救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

3.1创建规范化的项目种类濒危评价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濒危评价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分析、结果鉴定及工作流程的检验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系统的策略和方法。是正确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采取适当而有效保护手段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3.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受众群体,增强全民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加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本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认同意义重大。在中小学及高校开展适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修课程对于新常态社会下有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只有全社会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与认知,才能提升全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才能在新常态的文化变革中保持特色,引领创新,再创辉煌。

3.3创新多样化、针对性的传承人扶持手段和扶持方式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大多采用资金扶持或政策鼓励的方式进行。新常态社会条件下,在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对于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其当前都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资金已不再是问题。常采用的资金扶持对相当一部分传承人来说已变得无足轻重,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的肯定才是激发其传承与创新的源泉。

3.4完善开发评估机制,坚决杜绝旅游式的破坏性开发

新常态下,社会文化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引领文化变革的中坚力量。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是其必由之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虽争论颇多,但基本上有一个共识,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合理而有效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可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如何选择恰当的旅游开发策略,使在满足市场消费的同时,保有其关键的“原真性”,杜绝破坏性开发的后果。这方面,都需要完善当下开发评估机制才能实现。

3.5坚持依法管理,不断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尤其是当下,全民的保护意识尚未完全觉醒,相关的保护立法显得尤为重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从根本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全面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立足国情,加强对相关保护机构的监管,制定严苛的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构筑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完备法律体系,进而全面有效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传承、发展、创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护文化发展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性的必然选择。新常态时期社会文化的变革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也需同步更新,作出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才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实现建设文化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王元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3(03)

【2】张国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模式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