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师生冲突问题的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2

大学中师生冲突问题的原因分析

周涛

周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师生冲突管理作为大学内部冲突管理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大学师生冲突问题的原因分析,既重要又复杂。其重要性在于只有诊断冲突的原因才能明确病因对症下药,正确的管理冲突;其复杂性在于师生冲突的原因多种多样,很多情况下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这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现有的冲突管理理论都试图给冲突原因一个明确的归类,但至今仍未有定论。本文从师生冲突管理的实际出发具体将师生冲突的原因进行了细分。

关键词:大学师生冲突原因分析

0引言

“Robbins将组织冲突的动因分为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三类;Wall和Canister将冲突的原因分为个人因素和个人之间的因素两大类,将后者又分为认知、沟通、行为、结构、先前的交互行为五类,并探讨了问题的性质与冲突产生的关系。事实上,一个冲突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有效的沟通比较缺乏

教师与学生都是社会性动物,彼此的发展离不开相互之间的良好互动。而目前我国大学师生冲突问题反映在沟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师生沟通数量不足;沟通质量不高;缺乏科学必要的机制,渠道不畅。首先,师生之间沟通太少导致彼此缺少情感上的和信息上的交流,经常发生不必要的误解。尤其是近年来受扩招的影响,各大学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许多大学教师紧张。学校不得不更多得安排大班上课,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面对面交流无疑受到更大的限制。第二,师生沟通的质量不高。师生沟通机会少、彼此不了解,自然沟通质量也就上不去。沟通不良的直接后果就是彼此漠不关心或者心存误解,长此以往就会引发冲突。第三,缺乏完善的师生沟通机制。目前加强师生沟通的努力大多局限于软性的口头提倡,缺少硬性的制度保证。

2个性与价值观差异

个性的定义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人的个体差异中经常地、稳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每个人的个性不尽相同,除先天因素以外,个人的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阅历、修养等也导致了个性的差异。教师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原因一般有一整套比较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而与教师存在代际差异的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各个方面尚未定型,他们的价值观体系还在形成过程中,极易受流行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而且他们往往比较固执于自己的观点。一旦双方的价值观发生错位和碰撞,就容易引起师生冲突,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对此类的冲突的预防和提前干预,防止因冲突管理不当而对师生情感和精神领域造成冲击。

3角色差异

“角色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表示人与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角色冲突一般只停留角色的心理意识层面,除非有突发事件使其言行化,否则一般表现为一种隐蔽的评价、态度和行为倾向性。职业角色一般是比较单一的,但教师职业角色却是多样化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组织为师生在完成系统目标的角色和预期过程中搭建了平台;同时这一组织又拥有具有个性特征和需要倾向的成员——教师和学生。他们在角色和预期的完成过程中发生着相互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行为"。师生交往互动的时间和场所主要在课堂上,在长期的交往互动中,教师和学生直接暴露在对方面前。教师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行为传递的信息可能因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倾向而做出不同的解读,有的能够接受、认可,有的或许排斥、抵制。有些解读可能恰恰与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相反。反言之,学生在互动中的行为反应也使教师对不同学生产生不同期待。这种角色与需要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冲突在师生之间存在的原因和现实可能性。

4地位差异

“教师和学生是社会组织中两个不同的角色,作为互动的双方,构成了两个异质性的群体。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W.Waller)认为,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彼此间隐含着潜在的对立情感,出现对抗和冲突是必然的。教师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育学生,学生也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接受教育。二者的想法往往不同,这是冲突产生的条件。

相对来说,教师在师生互动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学生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学生通常都对老师抱持敬畏的态度,即使冲突存在,也常常是以潜在的形式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地位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师生冲突。如果管理得法,教师与学生完全可以教学相长,不发生冲突;如果管理不当致使教师与学生由“施教者”、“受教者”关系转变为“施压者”、“受压者”关系的时候,学生对教师角色丧失认同感,甚至产生压迫感,冲突就不可避免。

5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有的体制存在缺陷;二是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体制。体制是学校的组织制度,是确保学校组织正常运转的依据。它使日常的教育管理活动有章可循,从而对师生的思想行为做出界定、规范、评判、处理等。教师的职责使其照章办事,但如果学生不认同相关制度而据理力争,冲突一触即发。如教学考试计划安排不合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安排不合理等等。师生双方可能都意识到制度方面的一些不妥,但在制度改变之前教师又不得不照章办事,因此制度就成为此类师生冲突的焦点。究其原因是某些体制已经沿用多年,其确定的基础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不再适应变化了的实际。

6缺乏良好的组织文化

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组织也拥有自己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组织文化”、“组织氛围”或者“组织个性”。一般认为“组织文化就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应。”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人员共同创造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它的创造者。一种学校文化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着绝大多数师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学校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良好的学校文化应该具备团结向上、民主自由的特征,在这种学校文化的影响下,人际关系总体上将是和谐的。反之,如果一所学校的主流文化是争强好斗、追名逐利,那么学校的成员很有可能受此氛围的影响加入到“争斗”的行列中来。在此情形下,发生师生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

7师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现代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部分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个别教师知识储备不够或者教学水平不高。个别教师专业素质不过硬,不能胜任向学生传道授业的任务。学生如果遇到知识贫乏的教师就会与心理期望产生反差,继而产生抵触心理或行为。另外,有些教师可能专业知识丰富但是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欠佳,同样达不到使学生顺利掌握知识的目的。第二,部分教师组织管理水平不高。教师不仅要善于教学,还要善于管理。学生总是倾向于服从有能力的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有所欠缺。失去应有的教学成效,学生同样会产生对抗情绪,甚至引起冲突。第三,教师教育理念欠佳。一部分教师尚未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仍然固守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自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相应的,学生素质不高也是引发师生冲突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有:第一,部分学生不当的价值观和态度。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思想有“拜金主义”倾向,认为金钱万能,知识无用。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把所有精力投入到赚钱方面。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股民”、大学生“老板”。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急转直下,表现出冷漠、甚至抗拒的态度。第二,部分学生不当的行为方式。当代大学生多追求个性,行为方式也往往追求特立独行。有的学生无视课堂纪律,迟到早退、经常无故缺席,甚至顶撞教师。遭到顶撞的教师与我行我素的学生很容易发生冲突。第三,部分学生对教师不尊敬。在教师素质部分已经提到,只要教师不过分渲染自己的权威,那么正常情况下的教师权威是有益的,也是学生应该接受的。但有的学生以师生平等为借口蔑视甚至挑衅教师权威。虽然不能排除教师存在过错的可能,但这种对教师的不敬行为无论从社会习俗还是个人素质方面都是一种不当行为。由此引发的师生冲突也不少见。

8对利益认识不一致

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利益关系,利益因素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性质及程度。利益分为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师生之间虽然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但因为利益因素引发的冲突也不容忽视。如考试结果的认定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往往引发师生或潜在或公开的冲突。因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绩直接影响到求职时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所以学生非常重视。而成绩的评定是教师的基本权力,如果教师滥用这一权力或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影响了学生的利益,会使学生产生不公平感,也往往引发师生冲突。另一方面,学生行为也有可能影响教师利益的获取。例如目前许多大学都采用了学生给教师打分的制度,得分不合格的教师相关利益就要受损。这一举措使学生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权,学生如何使用自己的权力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如果学生滥用“评价权”,对教师造成的影响也很大。因此,虽然多数教师认同这一制度,但还是有少数教师因为自己得分不高而“迁怒”学生,引发冲突。

以上是从学校组织和师生冲突的特殊性出发,总结了引起师生冲突的比较重要而且有典型意义的原因。但是引发师生冲突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他原因如师生的不良情绪等也不可忽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师生冲突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发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韩世普,朱振宏,丁艳红.浅析组织内部的冲突管理.[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