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文薏

文薏(大连市友谊医院辽宁大连116001)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2-0301-03

【摘要】目的为了降低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根据其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原因,探讨多种护理措施干预在其操作中的效果。方法将我科2008年3月~2010年4月278例使用留置针的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9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操作,试验组采用多种措施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发生静脉炎的情况。结果试验组仅有Ⅰ、Ⅱ度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5.76%;对照组Ⅰ、Ⅱ、Ⅲ、Ⅳ度静脉炎均有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20.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使用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通过多种措施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留置针所致的静脉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留置针静脉炎护理干预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一种新型的输液器材,它摒弃了传统的每日静脉穿刺输液,既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们的工作量,还有利于临床间歇静脉用药和紧急抢救用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随之引起的静脉炎问题也明显增加。在临床上由于输液不严格或对留置针的使用不当所引起静脉炎时有发生。因此如何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成为护理人员研究的课题。针对临床上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的问题,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进行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并积极的采取多种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先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10年4月在我科应用留置针的病人278例,男140例,女13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39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入液体均有化疗药物及其他常用药。

1.2方法

1.2.1我科留置针使用BD公司生产的BDIntimaIITM22G留置针,敷贴为3M公司6cm×7cm透明敷贴。

1.2.2对照组随机选择血管进行常规的操作。

1.2.2.1穿刺方法穿刺以15~30角度进针直接刺入血管,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进针1~2mm。左手拇指、食指按压针翼,右手退出针芯,然后连接针头及输液装置。

1.2.2.2固定方法采用3M无菌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将敷料自然下垂,将穿刺点置于敷料的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透明敷贴,从框架结构预切口处开始揭除边框,边揭边轻压此处的敷贴,使之更妥善地固定留置针。

1.2.2.3封管方法输液完结,采用0.5U/ml肝素稀释液2~3ml缓慢推注,正压封管。

1.2.3试验组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如手背、腕关节以上、肘关节以下的血管,避开关节、硬化、感染的静脉。穿刺前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敷料固定。透明敷料2d更换1次,同时以碘伏消毒穿刺点,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8cm。敷料不粘或被污染时及时更换。留置针留置时间为4d~6d。留置期间经常观察穿刺部位皮肤及静脉情况、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一旦出现静脉炎先兆,立即拔除,局部热敷、理疗,控制静脉炎发展,并更换另一侧肢体输液。输液时应先滴入高渗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后滴入等渗及刺激性小的药物,先滴入抗生素,后滴入普通治疗药物,并掌握好药物浓度及输入速度。每次输液完毕后,封管前先用生理盐水,冲管再按操作规程用0.5U/ml肝素稀释液2~3ml缓慢推注,正压封管。置管后,让有能力的病人学会自我护理,指导病人避免碰撞置管局部或用手去按揉局部,保持穿刺肢体的清洁卫生,防止局部进水引起感染。

1.3静脉炎发生情况与分度标准[2]0度:置管静脉走向皮肤及血管无任何改变。Ⅰ度:置管静脉走向皮肤微红,长度不超过10cm,弹性无改变,无分支。Ⅱ度:置管静脉走向皮肤深红色或浅褐色,长度不超过20cm,有分支,弹性轻度下降。Ⅲ度:置管静脉走向皮肤深褐色或黑色,长度过肘,多个分支,弹性明显下降。Ⅳ度:置管静脉走向皮肤黑色并脱皮,血管萎缩变细,弹性消失,管腔闭塞。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静脉炎发生率见表1。试验组仅有Ⅰ、Ⅱ度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5.76%;对照组Ⅰ、Ⅱ、Ⅲ、Ⅳ度静脉炎均有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20.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比较例(%)

注: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临床上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有效的保护了血管,方便给药和抢救,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随着留置针的广泛使用,静脉炎是临床输液常见的并发症。

3.1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3.1.1穿刺部位的选择不当,因关节部位活动频繁,留置针在血管内易造成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增高[3]。肢体远端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高于近端,下肢明显高于上肢,这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流量慢,血液在血管内滞留,易形成血栓有关。

3.1.2消毒不彻底:皮肤消毒不严格,穿刺时机不当,如消毒液不干就行穿刺,消毒液可随着穿刺进入皮内和血管,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诱发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4]。

3.1.3反复穿刺或静脉内置管时间太长致血管损伤。

3.1.4输入药物的量过多或药物刺激性强、浓度高。每日输入液体量超过1500ml,易引起静脉炎。而刺激性强及高渗的药物刺激血管,引发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引发静脉炎。

3.1.5封管方法:如封管液量不足、封管时间过长致血液凝固等,造成留置针堵塞,对血管造成刺激或损伤。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正确的选择血管和留置针尽量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但应尽量避开肘腕关节等活动部位。血管管径一般要>3mm,以减轻留置针对其刺激。要根据血管的粗细及所输液体的浓度选用留置针型号,细血管用于输普通液体,选用小号留置针;粗血管用于输甘露醇及其它高浓度药物,选用中号留置针;输血及其它大分子物质应选用大号留置针。

3.2.2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加强无菌观念,彻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时更换穿刺部位敷料及输液针头。封管时用的防凝剂只能冷藏保留24h,做到一人一次一管,避免反复使用。

3.2.3穿刺方法穿刺前,在距穿刺点直径约8cm范围常规用安尔碘消毒2次,待干后,在血管上方30°进针,尽量少走皮下,减轻进针痛,直接刺进血管,力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

3.2.4缩短静脉留置时间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规定为3d,我国尚无统一的规定,一般为5~7d。临床应用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在无静脉炎征兆发生时,可留置7d。结合临床资料认为留置时间小于5d为宜。

3.2.5密切观察输液过程,控制输液速度,观察留置针是否通畅,如不通畅,忌挤压,用防凝剂冲管,输液过程中严格掌握滴速,随时巡视,细心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条索状改变或血管变粗、变硬现象,局部有无疼痛、肿胀现象,发现后立即更换输液管道。对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刺激血管,减轻药物对血管及周围皮肤的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2.6封管液体结束后用5ml肝素盐水(250ml生理盐水加12500U的肝素1支,有效期2h),正压封管。

3.2.7更换贴膜贴膜2~3d更换1次,注意无菌操作,保留时间3~5d,一般不超过7d。

3.2.8加强病房巡视,询问并倾听患者的主诉,及时准确判断有无静脉炎的发生。

3.2.9更换输液部位对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应立即拔针,更换输液部位,在静脉炎发生处用33%硫酸镁湿敷,以促进渗液的吸收和血管的恢复[5]。

本试验依据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采用多种有效措施联合应用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结果试验组仅有Ⅰ、Ⅱ度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5.76%;对照组Ⅰ、Ⅱ、Ⅲ、Ⅳ度静脉炎均有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20.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多种措施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留置针所致的静脉炎的发生率。作为护士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加强护理,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使留置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给患者带来实惠。

参考文献

[1]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751.

[2]陆玉全.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4):62.

[3]UslusoyE,MeteS.Predisposingfactorstophlebitisinpatientswithperipheralintravenouscatheters:adescriptivestudy[J].JAmAcadNursePract,2008,20(4):172-180.

[4]周雪贞,李利华,何展文.25例小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静脉炎原因分析与防治[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1):46-48.

[5]马风珍,陈欣贵,杜晓霞.静脉留置针并发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临床监护,2009,2(24):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