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贝那普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

/ 2

辛伐他汀、贝那普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

段振芳

段振芳(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云南洱源6712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89-01

【关键词】辛伐他汀贝那普利超敏C反应蛋白冠心病

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根据WHO2011年报告,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在介入治疗后患者及无条件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药物治疗尤为关键。本文重点观察该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贝那普利,达标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心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并作一总结。常规治疗即硝酸酯类、小剂量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降压、降血糖等。

1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8例均为我科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45—76岁。急性心肌梗死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50—78岁。其中12例经上级医院行冠脉介入治疗后继续回我科治疗,其余患者因经济等条件受限不愿行冠脉介入治疗。对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1.2治疗方法治疗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规治疗加辛伐他汀、贝那普利。辛伐他汀每晚20mg口服,血脂达标值:胆固醇(TC)<4.68mmol/L,甘油三酯(TG)<1.7mmol/L,低密度胆固醇(LDL—C)<2.6mmol/L[1]。贝那普利每日5—10mg。常规治疗组包括硝酸酯类、小剂量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降压、降血糖等。入院时行超声心动图、超敏C反应蛋白等检查。随访6个月。6个月末时复查超声心动图、超敏C反应蛋白,不足3个月者不纳入本研究。两组病人均常规测身高、体重、血压、心率、血脂、血糖、心功能分级(纽约心脏病心功能分级NYHA)、胸部x线、心电图、肝肾功等生化标准。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并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

1.4检测方法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采用日立牌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试剂采用MWOCRP标准品,470标准。且在无炎症或感染条件下(代谢稳定)进行测定。

1.5统计学方法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组资料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治疗后治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hsCRP水平变化

分组例数hsCRP(mmol/L)

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011.66±2.684.15±1.23

对照组2812.53±2.9210.48±2.52

2.2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冠心病治疗过程中关键在于如何稳定斑块、减少冠脉事件及改善心血管病预后、抗心室重塑等。他汀类药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的治疗。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无心衰的冠脉患者,有稳定粥样斑块、减少冠脉事件及心衰发生、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是肺炎球菌c—多糖的反应物,它能反应炎症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和炎性斑块,可减少心肌血流灌注和局部血流而产生缺血,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又致使炎症进一步产生超敏C反应蛋白。他汀类药物可减少缺血导致的炎症或炎症导致的缺血。超敏C反应蛋白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2]。动态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助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及药物疗效。

血管紧张素II与位于细胞膜上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受体结合介导的生理学反应,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生长、增殖,导致左心室和血管中层肥厚,心脏节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肾小球硬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对上述病理状态提供有力的改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有血管扩张作用,并干预心室重构过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另一主要作用是它影响血浆纤溶系统,后者是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之间维持动态平衡的一个系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仅会激活此系统,而且也能破坏上述平衡系统。ACEI可能通过非血流动力学体液机制使这一平衡向促进纤溶和抑制血栓形成的方向转化。ACEI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细胞肥大及抑制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增生,防止心肌细胞肥大及抑制心肌间质胶原蛋白质合成及纤维增生,降低心衰静息和活动时左室充盈压,轻度增加心排血量,从而改善心功能。

综上所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贝那普利能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等,从而能缓解症状,减少住院率。故在临床治疗中坚持连续持久的治疗是有益的,可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临床荟萃.冠心病调脂治疗新进展.2005,15:844-845.

[2]李嘉泽译.炎性标志物与冠心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