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盐酸纳洛酮临床应用的药理学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1

探讨盐酸纳洛酮临床应用的药理学机制

朱斌

朱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探讨阿片受体拮抗剂——盐酸纳洛酮在逆转阿片类药物过量、治疗脑梗死、解救安眠药中毒、治疗耳鸣、解救酒精中毒、逆转吗啡耐药、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治疗感染性与失血性休克等方面临床应用的药理学机制。

【关键词】纳洛酮β—内啡肽内源性阿片样物质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355-01

盐酸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是阿片受体的完全拮抗剂,能与体内的阿片受体结合,以对抗内源性β—内啡肽。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的急性中毒,可逆转阿片类药物过量导致的恶心、呕吐、便秘及呼吸抑制等[1]。

盐酸纳洛酮结构与吗啡相似,在体内吸收迅速、代谢快,易透过血脑屏障取代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结合,解除中枢抑制作用,迅速恢复心、脑、肺等脏器的正常功能;而且不产生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性、戒断症状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其作用的持续时间平均达到67分钟。

近年来,纳洛酮的临床应用范围日渐广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组织都存在着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这些物质对全身的生理功能起着调节作用;特别是β—内啡肽,在调节内分泌、睡眠、神经、记忆以及心脑血管、呼吸等生理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下丘脑释放因子可促使垂体前叶释放β—内啡肽和ACTH,内啡肽抑前列腺激素和儿茶酚胺的心血管效应,构成了病理生理的重要环节。在脑梗死、休克、酒精中毒等应激状态下,也伴有β—内啡肽释放的增加,所以纳洛酮的临床应用有充分的理论基础。现将近年来盐酸纳洛酮的临床应用情况和药理学机制归纳如下:

1在治疗脑梗死中的作用

纳洛酮可逆转β—内啡肽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2]。

2解救安眠药中毒

安眠药中毒时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增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延髓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纳洛酮能迅速进入脑内,拮抗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快速逆转中毒所致的昏迷及严重的呼吸抑制。

3在治疗耳鸣中的作用

纳洛酮是吗啡受体拮抗剂,可拮抗β—内啡肽,以减少对耳蜗的损害使耳鸣减轻。

4解救酒精中毒的作用

急性酒精中毒时,储存于体内的β—内啡肽释放,可抑制呼吸中枢。纳洛酮通过拮抗内源性阿片肽,逆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达到解救酒精中毒的目的。

5逆转吗啡耐药[3]

在逆转耐药过程中,应进行全程心电监护,监测心律、血氧饱和度及血压。考虑到患者可能出现的戒断症状,应预先给予安定静脉注射,预防可能发生的抽搐、烦躁不安及精神症状。并在发生严重疼痛时及时进行解救(静脉注射吗啡)。随着耐药情况的成功逆转,患者可逐步恢复对阿片类药物的敏感性,各种不良反应也会相应减轻。

6新生儿窒息的抢救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常见的新生儿危象,是指新生儿娩出后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则呼吸的缺氧状态。纳洛酮脐静脉注射有利于新生儿呼吸的恢复,提高复苏的成功率[4]。

7用于感染性与失血性休克

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治疗休克可使血压回升,尿量增加[5]。因为纳洛酮对休克患者可能具有对中枢和外周的阿片肽及儿茶酚胺等代谢物质的双重作用,可促进肾上腺髓释放加压物质,阻滞β—内啡肽的降压作用,而使血压回升。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3.

[2]周玲,任传成,徐桂军.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1):40-42.

[3]邢玉庆,殷东风,唐广义.纳洛酮成功逆转吗啡耐药1例[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3):192.

[4]唐安福,胡克勤.108例剖宫产儿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体会[J].海南医学,2008,19(2):98-99.

[5]陈攸达.大剂量纳洛疗感染性休克[J].中国急救医学,2006,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