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疾病的中医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泄泻疾病的中医治疗

于阁萍

于阁萍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街道电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3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在治疗泄泻疾病患者的中医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中医治疗后泄泻患者的康复率高,46例患者中已经有44例患者完全康复,2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结论:中医治疗泄泻患者在临床上得到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泄泻患者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377-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泄泻疾病患者46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

1.2方法与结果:对我院收治的4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治疗方法。结果:中医治疗后患者的康复率高,有44例患者已经完全康复满意出院,2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中。

2中医治疗

2.1寒湿困脾

临床表现:大便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舌质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兼有表寒者则佐以解表散寒。

药方: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陈皮厚朴苍术生甘草炒白术茯苓泽泻藿香紫苏白芷半夏大腹皮。加减:病之初期,病情轻微者,可用平胃散健脾燥湿散寒;表邪重者加荆芥、防风以增疏风散寒之力;腹部胀痛,肠鸣加砂仁、炮姜温中散寒;平素脾胃虚弱者,加重白术、茯苓用量,并少用党参、黄芪、山药以健脾益气。吃

2.2肠道湿热

临床表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肛门灼热,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而恶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或清暑化湿。

药方: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加减。葛根黄芩黄连金银花茯苓木通车前子甘草。加减:若湿邪偏重,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黄厚腻,脉濡缓,可加苍术、厚朴、薏苡仁增加祛湿之力。热偏重者,见身热口苦,泻下不爽宜加连翘、黄柏、马齿苋加强清热解毒止泻的作用。夹食滞者加焦三仙消食导滞。暑夏之时泄泻,证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可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等药清暑化湿浊。腹痛甚者,加木香、白芍理气缓急。恶心呕吐加枳壳、竹茹调和胃气。

2.3食滞肠胃

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入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药方:保和丸(《丹溪心法》)化裁。神曲焦山楂麦芽鸡内金莱菔子半夏茯苓陈皮连翘。加减:腹胀重者,加槟榔、枳壳、木香、厚朴以行气导滞除胀;泻甚加车前子分利湿邪。恶寒发热,加苏叶、藿梗解表畅中;呕吐加自豆蔻、砂仁和胃化浊;大便不爽加槟榔通腑导滞;食积化热,舌苔黄腻加黄连清热厚肠;伤油腻者加用山楂;伤面食者加用生麦芽;伤酒食者加葛花。

2.4脾气亏虚

临床表现: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药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党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扁豆莲肉砂仁薏苡仁陈皮。加减: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以助消化水谷;脘腹胀痛,嗳气者加乌药、木香以理气温中;湿蕴化热,舌苔黄腻者,加连翘、厚朴、马齿苋以清热燥湿;形寒肢冷,脉沉迟,腹部冷痛,为脾阳不振,加炮姜、豆蔻以温运脾阳;气短少力,大便滑脱不禁,甚则肛门下坠或脱者,加黄芪、升麻、羌活、石榴皮等升阳散湿、益气固脱[1]。

2.5肝气郁滞

临床表现:素有胸胁胀闷,暖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腹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药方: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加减。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加减:肝之疏泄太过,泄泻反复发作,或久泻不止者,宜加酸收之品,加重白芍用量,并加少许石榴皮、乌梅、木瓜平抑肝木止泻;脾虚食少神疲,病程较长者,可酌选党参、黄芪、山药、芡实、扁豆等健脾益气;便秘与泄泻交替出现者,加木香、砂仁等理气调脾;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者,加柴胡、青皮、香附、甘草等疏肝理气和中。胃中吞酸嘈杂者,加黄连、吴茱萸泄肝和胃;大便溏薄如水样,加茯苓、车前子渗湿利水;不思饮食加麦芽;舌苔黄,口干口苦,泄下垢腻,加黄连以清热厚肠。

3讨论

泄泻疾病原发病因:感受外邪:六淫入侵,脾胃失调,皆可致泻,而六淫之中又以寒、湿、暑、热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泻者为最多,湿邪致泻,多兼夹其他病邪,如雨湿过多,坐卧湿地,或汗出入水,则寒湿内侵,困遏脾阳,清浊不分而致泻,或长夏兼暑(热),壅遏中焦,脾胃受病,下迫大肠而致泻,或兼风寒,犯扰于中,则泻而兼见寒热表证;饮食内伤: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滞胃脘而不化,或进食不洁腐败之物、过食肥甘厚味、恣食生冷、饮酒过度,皆可损伤脾胃,以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成泄泻;体虚久病:劳伤过度、素体禀赋不足,或久病体弱,或久泻伤正,或操劳过度,以致脾胃虚寒,中阳不健,运化无权,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如脾虚及肾,或年老体衰,命火不足,不能助脾土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为泄泻,此外,肾司开阖,开窍于前后二阴,为胃之关,关门不固亦可致泄;毒物药物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萘普生、二氯芬酸、异丁苯丙酸、吲哚美辛等,抗恶性肿瘤药如氟尿嘧啶等,麦角制剂、雌性激素、西咪替丁、甲基多巴等,中药泻下药如番泻叶、大黄、巴豆、甘遂等类皆可损伤胃肠道而发生泄泻[2]。

参考文献

[1]潘文学;中药散剂治疗小儿泄泻120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9年06期

[2]陈何晓;高树彬;;小儿脾虚泄泻的中医研究概况[A];第七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