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汤剂煎煮工艺及优化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论中药汤剂煎煮工艺及优化选择

张振娟

张振娟(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545006)

【摘要】目的:分析现今中药汤剂煎煮的工艺状况,为建立科学的、具可操作性的中药汤剂煎煮工艺标准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及结合笔者的试验,对影响中药有效成分溶出量和稳定性的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寻找最佳煎煮工艺。结果与结论:鉴于中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应找到中药汤剂稳定可行的最佳煎煮工艺,以保证中药汤剂的稳定性和疗效

【关键词】中药汤剂煎煮工艺影响参数优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122-02

中药汤剂因其制备简单,吸收快,且便于医生随症加减,目前仍为中医临床用药的首选剂型。中药汤剂在煎煮制备的过程中,在药材、饮片质量稳定的前提下,随着煎煮条件的变化,煎煮溶出的活性成分的含量及比例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中药汤剂复方质量的控制,影响临床用药效果。煎煮条件包括煎煮设备、煎煮工艺、环境卫生和工作人员。1999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对中药煎煮的设备、环境卫生及工作人员的职责都做了明确的要求,但对煎煮工艺仅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没有做详细明确的规定,使得现在自煎的病人不清楚,代煎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操作随意,导致中药汤剂有效成分的溶出极不稳定,影响了疗效[1]。本文将对煎煮时影响中药有效成分溶出量和稳定性的工艺参数进行分析,以寻找最佳煎煮工艺。

一.煎煮工艺的现状

工艺是使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加工成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传统的煎煮方法是选取合适的器具,直火、常压,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经济实惠(不需要准备特殊的设备),水量、火力易控制,方便煎煮有特殊要求的药材(先煎、后下等),缺点是相当多的病人不知道如何操作,心理上觉得麻烦费事。由此,一些新的煎煮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密闭高压煎药机煎药,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省时、便捷,缺点是高温高压会使一些有效成分被破坏,加水量不易控制,不能满足有特殊要求的药材煎煮[2],而很多实验证明这些特殊煎煮过程对有特殊要求的药材是正确和必须的[3]。

煎煮过程中工艺参数的确认与选择是控制及稳定汤剂质量的根本解决方法。根据现代中药药剂学理论,中药煎煮的过程实质上是溶质(有效成分)向溶媒(水)传递的过程,影响有效成分溶出的工艺参数有浸泡、药材粒度、煎煮温度、煎煮时间、浓度梯度、溶剂用量(即加水量)、压力等[4]。传统中药煎煮方法不需要高温高压,因此需要考虑的参数就是浸泡、药材粒度、煎煮时间、浓度梯度和加水量。浓度梯度是有效成分向水中扩散的推动力,增加浓度梯度最简便的方法是搅拌及更换新鲜溶剂(即多次煎煮)。下面笔者将对专业人士就各工艺参数的实验总结分析。

1.浸泡魏引平[5]通过实验发现煎煮前浸泡对挥发油和水溶性成分的溶出影响较大,但对材质坚硬或含非水溶性成分的影响不明显,且浸泡时间以30分钟为宜。

2.药材粒度黄坤[6]选用黄芩做水提取实验,考察了不同粉碎粒度条件下黄芩苷的溶出量,结果发现黄芩苷的溶出量随粒度的减小而增加,但当粒度减小到一定值后,黄芩苷的溶出量随药材粒度的减小反而降低,黄芩的最佳粉碎粒度范围是1.5~2.5mm。

3.煎煮时间除了含挥发油及易被破坏成分的药材需后下外,庄华玲等[7]通过实验证实材质坚硬或含非水溶性有效成分的滋补类药材煎煮时间达1h以上时,有效成分溶出量最高。全草类、叶类及材质疏松、有效成分为水溶性的药材,最佳煎煮时间为25-30分钟[8]。

4.煎煮次数更换溶剂的多次煎煮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成分。李耿等[8]通过对丹参煎煮的实验证明,第一次提取液中丹酚酸B的含量就占总含量50-75%左右,第2次提取液中丹酚酸B仍有10~20%,第3次提取液中丹酚酸B含量很少(一般都小于5%)。

5.加水量加水量是煎煮过程中影响较大,又最难控制的因素。它与药材质地、所含成分、煎煮时间等有关。王抒[9]选取多种不同材质的药材,进行单方和复方加水量实验,结论是冷水浸泡30分钟后轻压没过饮片2~4cm,如果方中花草类药材比例大,则水量少加勤翻动,如果根茎类及种子类或含淀粉及黏液质多的药材比例大,煎煮时间长,应多加水,可没过饮片5~10cm,二次煎煮时的加水量皆为第一次的一半。

二.煎煮工艺的优化选择

制定工艺的原则是技术上的先进和经济上的合理。首先传统煎煮法可通过改革灶具,如采用可由微机控制火力大小和煎煮时间的电炉,既可以避免密闭高压煎药机煎药的弊端,又能满足煎煮时对火力和时间的精确控制。对于操作过程,我们已了解了中药煎煮的工艺参数,但由于中药饮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获得各类中药的最佳煎煮工艺,龙世琼等[10]等考察了不同煎煮条件下黄连解毒汤中黄芩苷的溶出率,得出最佳煎煮工艺为浸泡30分钟,煎煮两次,每次30分钟,历淑芬等[11]通过大承气汤的煎煮试验,考察了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大黄后下时间对汤剂质量的影响,得出相似的结论,皆与理论相符合,可作为易挥发、不易久煎类中药的煎煮工艺标准。笔者选择材质坚硬的补益类药何首乌做正交实验,研究以浸泡时间、药材粒度、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参数的最佳水煎煮工艺,结果发现何首乌粉碎为粗粉时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溶出量最高,但煎液极其浑浊,分离困难,同时第三煎的煎液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较少,且耗时长,考虑到经济上的合理性,选择煎煮两次,故最佳煎煮工艺为药材粒度为薄片或小块(块径10mm左右),浸泡30分钟,煎煮时间为70分钟,煎煮两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和加水量为第一次的一半,合并煎液即可,并做了稳定性和可靠性试验,可为建立补益类或材质坚硬需久煎的中药汤剂煎煮工艺标准提供参考。陈永祥[12]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宋信莉[13]用天麻钩藤饮、雷鹏[14]用熟地做试验,考察了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水量等因素对汤剂质量的影响,优选出的最佳煎煮工艺与理论成正相关,也可为建立中药汤剂煎煮工艺标准提供参考。

三.结论

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及其溶出稳定性决定了中药的疗效,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保证汤剂质量的稳定性,同时制定工艺标准还可以规范操作,避免医疗机构煎药工作人员操作的随意性,也为中药的药学服务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范蕾,余华丽,陈芬芳等.中药汤剂代煎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师,2012,15(9):1360-1362

[2]盛应根.中药煎药机煎药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中国药业,2011,20(20):81-82

[3]束雅春,秦昆明,刘晓等.HPLC测定荆芥饮片煎煮过程中胡薄荷酮的含量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6):60-62.

[4]杨桂明,中药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7-96

[5]魏引平.肉桂、当归、陈皮、丁香四种芳香性中药制备汤剂方法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08.

[6]黄昆.黄芩煎煮工艺及最佳粉碎粒度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7]庄华玲,黄亚非,张永明等.优选黄芪甲苷的水煎煮提取工艺[J].中药材,2006,29(12):1363-1364.

[8]李耿,于长安,李振坤等.丹参煎煮化学成分溶出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8):46-49

[9]王抒,黄翠.关于中药汤剂煎煮时对水量的要求[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108

[10]龙世琼,沈素梅,赵锦等.不同煎煮条件下黄连解毒汤中黄芩苷溶出率考查[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1):92-93.

[11]历淑芬,杜伟锋,张云等.大承气汤传统煎煮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3):14-17.

[12]陈永祥,孙耀志,高松等.正交试验优选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水提取工艺[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56-58.

[13]宋信莉,刘文.正交实验法优选天麻钩藤饮的提取工艺[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40-42.

[14]雷鹏,刘韶,李新中等.正交试验优选熟地黄提取工艺[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12):1485-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