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浅探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于泽凤

贵州普安县第二中学于泽凤

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远不如城市学生,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师都有一个同感,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特别严重。初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较高,进入初二,许多学生对英语开始感到厌烦和畏惧,甚至弃学。如何转化他们,让他们重拾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既是我们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新课改的需要。

一、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

1.环境原因

农村的孩子,家庭环境对英语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相对比较开明的家长,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上英语辅导班,而某些观念相对比较落后的家长,认为上了初中再学也不迟,从而导致两种结果:优者优,弱者弱,以致初一的老师总是抱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在农村,大多数学校都不重视小学英语教学,英语课有的学校开,有的学校不开。还有,小学英语老师的配备也并非专业老师,英语课总是在玩闹甚至是语文数学作业中度过的。

再者,农村初级中学师资力量匮乏,因而班额太大,一个班少则五六十人,多则八九十人以上。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产生了一批学困生,而这些学困生绝大部分是因为学英语困难而产生的,他们因英语不好而对升学产生失望的心理情绪,继而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

还有,农村学习条件差有目共睹,手中有一个录音机属于条件好的,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有的学校有了微机,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甚至多媒体教室,但仍嫌不足。加之多媒体教室大多是一个摆设,老师对计算机的使用还非常生疏。仅是课堂上的英语环境,成绩好的学生,也就是学了点“哑巴英语”,很多学生觉得英语乏味和沉闷,从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自身原因

首先,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懂为什么要学,不懂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没有学习的动力,学习中怕吃苦、怕累或贪玩,学习不努力。其次,学习方法不当,致使情绪波动大,思想包袱加重,成绩上不去。这样经过多次失败,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兴趣,由厌学到弃学。第三,学生升入初中后,所学科目增多,而英语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为了学好其他科目只好放弃英语,造成了偏科。有些本来学习不错的学生,由于班内的其他同伴对英语不感兴趣,不愿学,受其影响也放弃了英语学习。

二、对策

改变传统观念,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师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平等;而在新形势下,学生都是“天之骄子”,是“小皇帝”,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他们不再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会因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这个科目,因此,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魄力去影响学生,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学习信心

“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灵接触”。的确,知识只有通过情感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对于英语学困生,他们所缺乏的并不是智慧,而是学习的动力与信心。因此,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少责备,多表扬。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争取成功。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些能让他们增强自信心的机会,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使他们能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尝试成功,培养乐学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就会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开始,可以叫他们朗读事先读过多遍的单词、句子、对话等。当他们读对了,面带微笑地朝他们竖起大拇指。而他们也会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而激动万分,感到自己也能行,并不比别人差。并让这种胜利的喜悦化作积极进取的激情,驱使他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不断尝到喜悦的甜头,从而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调整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方法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智力上的不足,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改善学困生的心理品质,形成正确的学习心理。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外引导学生听、唱英语歌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总之,促进学困生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这样,学困生一定会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两极分化的现象也会大有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