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灌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中药复方灌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王家华

王家华

(东莞市中医院523000)

【摘要】目的:评价中药复方灌肠对肠道菌群的纠正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肠道菌群感染患者共100例,将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的临床分析和质量,观察组患者给予积极的中药复方灌肠治疗,每日一次,分别在接受治疗4周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中,在接受中药复方灌肠治疗后,大肠杆菌菌落计数明显减少,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计数明显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复方灌肠治疗肠道菌群性疾病,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帮助调节患者体内的大肠杆菌,控制菌群失调等不良现象,稳定患者肠杆菌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药复方灌肠肠道菌群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366-02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中药复方灌肠对肠道菌群的纠正作用,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肠道菌群感染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肠道菌群感染患者共10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大肠杆菌异常增多,肠道分泌物明显增多,并且伴有肠道屏障等问题。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为18-76岁,平均年龄为(40.5±3.5)岁,病程为1.5-7年,平均病程为(4.0±1.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为20-75岁,平均年龄为(41.3±5.0)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3.5±0.5)年。本次研究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一般临床表现上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①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同时患有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其肝脏等系统明显受损;②存在难以纠正的高钾血症、酸中毒或者尿毒症等紧急透析疾病;③合并严重的感染性疾病;④合并肠道或肛门等局部性疾病等。

1.3一般方法对照组患者按照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给予患者基础和常规的治疗,包括优质低蛋白饮食共计,控制患者血糖、血压以及蛋白尿等指标,纠正贫血以及调节钙磷代谢,稳定电解质,保持酸碱平衡,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侵蚀,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发展。

观察组患者给予积极的中药复方灌肠方法治疗,在接受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常规质量的基础上,用水煎服中药复方,包括大黄、蒲公英以及茯苓等配制而成的中药复方,每天一次,坚持服用两个疗程。

1.4观察指标检查治疗前后患者肠道目标菌群的变化情况,检查患者需氧菌2种,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①标本采集于培养方面,选取新鲜排泄物5-10g,将其放在无菌小瓶内,立即用橡胶封住瓶塞口,用微量移液器取出,对标本进行检验,观察患者分泌物中的菌群变化情况。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对比结果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综合对比分析

2.2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较治疗前变化明显,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综合比较

(Log10CFU/g,标准差±平均值)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中医学上将肾脏等部位上的疾病称之为脾胃或者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在中医上的临床病症称为“浊毒内藴”[1-2]。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长期肠道以及肾脏等功能受到体内大肠杆菌以及其他菌群的侵蚀,进而将机体正常功能损坏,无法正常进行消化和吸收[3-5]。在中医治疗中,对这种疾病主要采取的是中药复方灌肠治疗,已经得到临床的验证。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50例患者在接受上述中药复方灌肠治疗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观察组50例患者大肠杆菌、肠球菌计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下降幅度明显,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厌氧菌和双歧杆菌以及乳杆菌等均明显上升,各项肠道菌群指标检查结果均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相比,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表明,中药复方灌肠治疗方法的效果更佳明显。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灌肠治疗肠道菌群性疾病,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帮助调节患者体内的大肠杆菌,控制菌群失调等不良现象,稳定患者肠杆菌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临床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尽快优化治疗方法,为进一步的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强,卢钊宇,刘旭生.中药大黄复方灌肠对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07:1309-1311.

[2]曾奥.七味白术散对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

[3]段荣帅.肝素对肠道菌及肠道菌群的作用与机制[D].山东大学,2013.

[4]罗菲.苍苓散对湿热型轮状病毒肠炎肠粘膜免疫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5]邓锦伟,洪小丹.质子泵抑制剂抑酸强度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132-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