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尝试

杨卫华

◆杨卫华山东省烟台市奇山中学264000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改变那种“教师‘忙于讲’,学生‘记过忘’”的状况?最关键的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打动学生心灵,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潜能。

一、设疑解疑,主动学习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以引起探索欲望,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中的设疑解疑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课前设疑解疑,一般是给学生预留问题,可以是一个成语、一个现象,或是一个故事,让学生根据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及接下来要讲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道理,以初步了解要学的内容。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好学案,设计好预习思考题,课前发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课中设疑解疑,指在教师课堂上根据当时特定的情境,巧妙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设疑的方法按教学进程可以分为导入处设疑、平淡处设疑、重点难点处设疑、模糊处设疑等,常用的方法有对比法、纠错法、观察法等。如在学习《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节时,为了引导学生把握和关注“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这部分重点内容,我把重难点问题作为激发学生潜能的突破口,设疑解疑,让学生自主探究。我列举了18世纪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演讲的事例,同时提出问题:“即使是一个穷人家的房子,为什么‘风能进,雨能进,国王却不能进’?”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讨论,有的同学认为穷人的房子太寒酸了,有的同学认为国王的地位太显赫了,同学们争执不休,各抒己见。此时,我并不急于告诉他们正确的观点,而是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组织他们进行抢答。同学们畅说欲言,有的同学说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有的说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有的同学说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国王也不能例外……。在学生踊跃思考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实现法律和社会公正,就必须尊重和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法律是让一个国家保持这种态度的保证。

课后设疑解疑,使课堂上所学知识得到拓展和补充。如学习《加强法制建设,树立法制观念》一节后,学生根据学案上的问题:“你对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新的认识?”普遍认为,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作为学生,要从小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二、小题大做,入情入理

心里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抓住细节及时地“小题大做”,激发兴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家,温馨的港湾》时,我采取了“讲身边故事,说自己事情”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听到的关于孝敬父母的正反事例。在学生讲述的故事中,有“卧冰求鱼”、“黄香温席”等千古美谈,也有现实生活中为庆祝家中小狗出生满一百天,在饭店大摆宴席,却完全忘记了母亲七十大寿,气得老人不辞而别的反面典型。在“说自己的事”中,许多同学谈到了只想着父母给自己过生日而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谈到了父母下岗省吃俭用供自己上学等等。诚恳的话语,在平淡中体现着生动,在心灵中激起了涟漪,激活了整个课堂,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让学生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三、扶放结合,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堂。为此,课堂教学时,我特别注意先“扶”,即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让大多数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体现“从教到学的转化”。教学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教读阶段,让学生读懂课本内容,了解本节主旨。引读阶段,让学生围绕学案中的问题思考解疑。自读阶段,让学生学会综合、归类、表述、调动思维的兴奋点。同时做到“放”得开,建立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挖掘,开阔学生视野。如学习《为了集体的发展》一节时,我在课前布置学案,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移民搬迁的资料,并提出问题:你从材料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三峡工程和三峡移民这两个方面有什么联系呢?鼓励学生质疑设问,进行探究学习。

教育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善于提出一些激发学生思维,且有一定坡度的问题。在课堂上,我注重多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学习《搭起创新的桥梁》一节时,我引用了这样一段故事:相传有一天,鬼谷子给学生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完成。庞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孙膑则经过多次观察和认真考虑后,选择一些榆木放到一个大肚子小门的窑洞里,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的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干柴,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便扭头而去。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心中暗喜。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课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庞涓与孙膑在完成老师作业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方法?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加深了学生对创新内涵的理解。这样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的故事,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潜能。

学生学习的潜能是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宝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点是教师要具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