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心肌梗死及护理

胡蓉

胡蓉(甘肃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74102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255-02

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电图进行性改变、血清酶增高、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等症状。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90%以上的病因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管内斑块增大官腔狭窄,内壁增厚,斑块破裂,血管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造成冠脉阻塞。冠状动脉持久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闭塞20~30分钟后,受其供血的心肌因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急性心肌梗死。

二、临床表现

1、疼痛:突然发作剧烈持久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时间持续达1—2小时。少数病人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

2、全身症状:发热,体温可达38°左右,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3、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4、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面积>40%时,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出现皮肤苍白、四肢湿冷、发绀,严重者出现昏迷。

5、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发生率为32%~48%,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等症状。

6、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出现病理Q波(宽>1mm、深>2mm),损伤区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呈进行性改变,缺血区T波倒置。心肌酶谱、血清肌钙蛋白(cTnT、cTnI)改变,冠脉造影可发现阻塞血管部位及阻塞程度。

三、治疗要点

休息;吸氧:间断或持续吸氧2—3天,流量4L/min;持续心电监护3~5天;镇静止痛:用吗啡5-10mg皮下注射或杜冷丁50-100mg肌注,4~6小时可重复一次。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2小时一次。阿司匹林150-300mg嚼服;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调整血容量;采取溶栓或冠脉介入行心肌再灌注治疗;消除心律失常:对室性心律失常,首选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必要时5—10分钟后重复。发生室颤时,立即除颤,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者,应安装起搏器;用肝素、阿司匹林等行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不超过2周;用血管扩张剂等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及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24小时内,要避免使用洋地黄制剂,同时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四、主要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1~3天,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完成。防止情绪波动。4~6天,可在床上做一些上、下肢的运动。病程第2周,开始在床边缓慢走动,在床边完成洗漱等个人卫生活动,根据病情和活动后的反应,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严重者、有并发症者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对疼痛不剧烈的患者更应强调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2、饮食:胸痛时禁食,随病情缓解由流质过渡到半流质、软食、普通饮食,进低脂、低胆固醇、产气少、富含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禁烟酒,避免刺激性的食品(伴有心力衰竭时应限制钠盐)。

3、心理护理:对患者焦虑、恐惧、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反应,进行心理疏导多沟通,给予心理支持,保持其情绪稳定,鼓励树立乐观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

4、心电监护:连续监测,如发现频发室性早搏大于5个/分或严重房室传到阻滞或心脏骤停时,立即通知医生。

5、胸痛护理:遵医嘱给予吗啡、哌替啶及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应用吗啡、哌替啶需要注意有无呼吸抑制,并密切观察脉搏和血压的变化;应用硝酸异山梨酯,告诉换则嚼碎后含服起效最快,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随时监测血压、心率的变化,维持在收缩压100mmHg以上。持续给氧:氧流量一般为2~4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6、排便护理:急性期常规给予缓泻剂,增加含纤维素的食物,多和水,指导患者按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叮嘱患者严禁用力排便,以防病情加重,必要时采用开塞露协助通便。

7、溶栓护理:护理人员要做到(1)询问患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消化性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溶栓禁忌症。(2)准确迅速配置好溶栓药物。(3)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无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现象,注意观察有无皮肤、粘膜、内脏出血。(4)使用溶栓药物后,定期描记心电图、查心肌酶,并询问患者胸痛是否好转,以便为溶栓是否成功提供资料。也可根据以下指标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溶栓后2小时内胸痛基本消失、心电图ST段2小时内回降大于50%、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血清CK-MB酶峰提前(14小时以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