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1

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

高旺林

湖北省浠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4382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以期为老年重症心力衰竭进行有效的急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以急诊方式入院治疗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将入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老年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重症心力衰竭内科治疗,观察组老年患者入院后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老年患者的72.0%,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老年患者治疗后的LVEF、LVEDVI、LVSAVI及E/A等各项超声心动图指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老年患者治疗后以上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老年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急诊内科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效果确切。

【关键词】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

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老年化加剧,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给老年人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发病较急,多数患者均是以急诊的形式入院治疗的[1]。而由于老年患者往往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其体内各脏器功能均处在较为脆弱的状态,因此给急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笔者以下就对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以急诊方式入院治疗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将入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50例,男32例,女18例,患者年龄为65—88岁,平均年龄为(78.5+2.5)岁。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患者年龄为64—90岁,平均年龄为(77.9+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临床统计学分析后表明,其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二者之间具有非常良好的可比性。

1.2临床治疗

对照组老年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重症心力衰竭内科治疗,包括给予利尿剂、强心剂,以及常规静脉微量注射硝普钠。观察组老年患者入院后在以上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治疗,美托洛尔起始剂量为12.5mg/次,每日2次,逐渐增加至25.0mg/次,每日2次,最大剂量不超过50mg/次;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每片含厄贝沙坦75mg,氢氯噻嗪6.25mg)每日1片[2]。

1.3统计学方法

临床研究搜集数据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以(均数+方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形式表示计数资料进,采用X2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2.1两组老年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老年患者的72.0%,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记录数据见表1所示。

表1两组老年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比较难处理的内科急诊情况,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急诊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了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美托洛尔是一种选择性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具有降压、扩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收缩、防止心室重塑的作用[3]。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是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的复合制剂,其中氢氯噻嗪具有对抗降压,降低血钾水平的作用[4];而厄贝沙坦则具有抵消由于利尿剂而诱发的各项代偿机制、增强利尿剂降压作用的效果[5]。

由此可见,对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急诊内科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彭巍.78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651-2652.

[2]牡妮娜·依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8):2520.

[3]张运君.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按摩与健康医学,2012,3(10):50-51.

[4]李百效.老年重症心力衰竭100例急诊内科治疗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0(1):23.

[5]徐劲松.急诊内科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