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CT治疗中再次抽搐的应对措施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MECT治疗中再次抽搐的应对措施及护理

唐红黄燕

唐红黄燕(通讯作者)(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重庆400036)

【摘要】目的总结MECT治疗中出现再次抽搐的应对措施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5年中经MECT治疗出现再抽搐的20例患者的处理和护理措施。结果MECT治疗发生再抽搐比例为3.04%,男女发生率无差异,小于17岁患者较大于17岁患者更易发生再抽搐(P<0.01)。经安定治疗无效者用麻醉剂及肌松剂控制再抽搐发作有效,20例患者均未发生后遗症。结论MECT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护士应早期识别和应对再抽搐等严重不良反应,年龄小于17岁患者作MECT治疗应谨慎。

【关键词】MECT再抽搐应对措施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215-02

电痉挛(电抽搐)治疗是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病人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脑电发放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改良电痉挛(MECT)治疗即是在电痉挛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使病人抽搐明显减轻和无恐惧感[1]。本文对过去5年行MECT治疗,出现再次抽搐发作的20例患者的处理及护理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统计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符合MECT治疗适应症并行治疗的精神病患者656例,其中男性394例,女性262例,年龄13—65岁,病程2月—35年。其中20例患者在自主呼吸恢复后发生再次抽搐,总结如下(见表1)。

表1不同年龄发生再抽搐的比较(例数,%)

656男394女262588(>17岁)68(<17岁)

再抽搐例数(N=20)20137128

再抽搐发生率3.043.32.672.0411.76

P>0.05P<0.01

1.2疗前准备在MECT治疗前患者应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与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针对病人在MECT治疗前产生的紧张、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在术前2天告知病人进行治疗的时间、目的、过程、效果、疗程[2]。治疗前8小时禁食禁饮,排空大小便、取下假牙及手饰,穿宽松衣服,准备各类抢救药品及器械,保持治疗室安静、明亮,室温22~26℃。

1.3方法让患者躺卧于带护栏的治疗床上,连接心脑电监护仪和头部治疗电极,持续监测脑电、心电情况。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静推阿托品0.5毫克、丙泊酚3mg/kg,持续吸氧,观察睫毛反射消失时快速静推琥珀胆碱(1~1.5mg/kg),待肌肉完全松弛、自主呼吸停止,立即给以呼吸机供氧,置口腔保护器。医生根据病人年龄、体重不同以年龄的70%为标准进行脉冲电刺激治疗。

2护理

2.1在常规MECT治疗过程中,有20例病人在自主呼吸恢复后忽然出现呼吸不规则或停止,生命体征改变。眼球上翻或张大嘴、四肢屈曲抽动,各种深反射由恢复转为消失,脑电波异常出现再次抽搐发作。此时护士应立即将保护性牙垫放入病人上下齿之间,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托起下颌给予面罩正压给氧,并将病人四肢保持于功能位置。

2.2护士立即给病人静脉推注安定针10mg或氯硝安定1—2mg,观察1-2分钟后,未终止发作者继续推该药,其中9例终止抽搐。11例患者仍未缓解,此时护士遵医嘱静推丙泊酚40—50mg及琥珀胆碱30—40mg。经积极处理后,约10分钟意识和呼吸逐渐恢复。

2.3控制病人再次抽搐后,须继续在治疗室观察15分钟,并持续给氧。

2.4发生再次抽搐后副反应的处置(1)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给予口服止痛片。(2)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反胃,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3)当患者出现记忆下降,认知功能障碍,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其障碍为可逆性的,1周后可完全恢复。也可给予石杉碱甲片等改善记忆药物。同时,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作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

3讨论

MECT在改善精神病病人的精神症状方面有着其他方法无可替代的作用,现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存在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笔者总结发现,656例行MECT治疗的患者中,68例小于17岁的患者,出现再抽搐8例,占11.76%,明显高于17岁以上患者(12/588)2.04%(P<0.01),故年龄小于17岁的应慎用。而男女患者出现再抽搐的比例没有差异(P>0.05)。20例发生再抽搐患者只9例经安定注射有效,11例经安定治疗无效患者经大胆尝试注射麻醉剂丙泊酚和肌松剂琥珀胆碱,使抽搐得以控制。本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头痛、记忆力下降等对症处理,治疗前后的心理护理,最终获得满意的疗效。

4结论

MECT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对治疗安全性至关重要,年龄小于17岁患者应慎用MECT治疗。护士应早期识别和应对再抽搐等严重不良反应,降低MECT治疗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沈渔邨,余欣等.精神病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6月:946.

[2]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