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正骨手法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脊柱正骨手法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

郑付华

郑付华(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4100)

【摘要】目的观察脊柱正骨手法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脊柱正骨手法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86例,男54例,女32例;年龄8-73岁,中位数41岁;伤后至治疗时间1d至42d,中位数8d。结果体征疗效标准:治愈72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结论脊柱正骨手法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关键词】胸椎小关节紊乱症脊柱正骨手法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257-01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因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中易造成漏诊、误诊,其诊治方法较多,疗效不一。笔者采用脊柱正骨手法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8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6例,男54例,女32例;年龄8-73岁,中位数41岁;伤后至治疗时间1d至42d,中位数8d。

2方法

2.1脊柱正骨手法

患者坐位或俯卧位,术者站立于患者身后,先在患侧肩背部行滚法往返治疗3分钟,再患椎上下各3个椎体及患侧棘突旁行一指禅推法3分钟,再在患侧行掌根揉法2分钟,最后嘱患者双手掌交叉环抱于后颈部,嘱患者张口,术者双手从患者腋下伸入,向上握住患者前臂,术者膝部顶住患侧椎体棘旁,双手向后拉,膝部向前顶,协调用力,听到关节“咔嚓”弹响声,即表示手法复位成功;上胸椎小关节紊乱部分患者复位起来相对困难,后伸复位法若不能成功,可采用背后环抱牵抖法复位,术者站立于患者身后,患者双手上臂紧贴胸壁,肘关节尽量屈曲,术者从身后双手环抱患者前臂,胸壁抵住患者背部,将患者抱起,向下牵抖,听到关节“咔嚓”弹响声,即可复位成功;再次在患部行掌根揉法,以放松局部紧张、痉挛的肌肉。应注意的是,尽可能从上到下整复患侧胸椎,用力应轻巧、柔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软组织挫伤及胸部岔气。

2.2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尤擅长治疗胸胁部气滞血瘀症。

3疗效标准

体征疗效标准:治疗后体征消失为治愈;体征基本缓解为显效;体征轻度缓解为有效;治疗后体征未消失为无效。

4结果

本组患者35例,均行一次手法复位成功,40例患者行2次手法复位成功,11例患者行3次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后经给口服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疗程最短1d,疗程最长10d。体征疗效标准:治愈72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

5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是由于外力作用、背部用力不均、长时间姿势不正,引起小关节解剖位置发生微细的偏移,棘突稍后突或偏歪形成不对称性关节滑膜嵌顿、错缝使胸椎生理平衡遭到破坏,使小关节囊及周围韧带、筋膜等组织轻微撕裂,造成局部缺血、缺氧、水肿、无菌性炎症生成,压迫或刺激相应神经节段而导致背痛或放射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胸骨错缝”范畴,《医宗经鉴.正骨心法要旨》说:“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状。”脊柱正骨手法可拨正偏歪棘突释放嵌顿的关节滑膜,捋顺关节的周围韧带、筋膜,使其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或代偿位置,使脊椎重新调节了力学平衡,从而减轻或消除对脊神经根的刺激、压迫和牵拉,有效改善血液循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血府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柴胡、枳壳、桔梗,宽胸行气,甘草调和诸药,胸痛较剧者加延胡索;胸闷加郁金、厚朴;全方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尤擅长治疗胸胁部气滞血瘀症。

两种方法配合疗效确切,临床操作简单,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尤其适用于基层医疗结构中的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