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血栓形成的昼夜发病时间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 2

浅谈脑血栓形成的昼夜发病时间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陈宏宇

陈宏宇(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15004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232-01

【关键词】脑血栓特征

近些年来,已有大量临床资料研究证明,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目前老年人致残、致死最常见原因之一,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指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脑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减少或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本文仅从脑血栓形成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措施作初步探讨。

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其他少见的病因有各种动脉炎、先天性动脉狭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Moyamoya病等。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造成管壁粗糙,管腔狭窄,在血液黏滞性增高、血流缓慢、血压下降和心功能不全时,可促使血小板、纤维素等血中有形成分黏附、沉积形成血栓。多见于60~7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部分患者有TIA史。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急。一般意识清楚,但当大脑大面积梗死或基底动脉闭塞时,常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危及生命。据临床发病及进展情况,可分为:①完全型(6小时内症状达高峰者);②快速进展型(3~5天内达高峰);③缓慢进展型(2周后症状仍进展);④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多在1~3天内完全恢复)。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的基础是脑缺血导致神经解剖结构的损害,依照血管供应的神经结构的功能,可将脑梗死分为以下主要的血管综合征。

脑血栓形成患音,绝大多数既往有脑动脉硬化症病史,同时有高血压,高血脂症与吸烟等其它缺血性脑梗塞危险因素存在,部分患者为退休职工或体力劳动明显减少者。多数患者在下半夜至清晨睡眠中发病,除与上述危险因素有关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睡眠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血液循环流速减慢,从而加重了脑组织缺氧。使颅内神经介质代谢紊乱;促使脑动脉强烈收缩的PGF合成与释放;②老年人体内存在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有着昼夜节律性变化,夜间睡眠时由于肾上腺素的作用,尿量较白天为多。尤为2Am~6Am为甚,而肾上腺素与ADP、胶原等在血小板凝集上有协同作用,因此,老年人于睡眠中发病可能与夜间肾上腺素增多有关;③由于下半夜睡眠中,此时期以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突然转变为交感冲经活动占优势,从而影响了脑部的血流量;④昼夜相对温度的变化。也可能与本病昼夜发病时间分布差异有关。

溶栓治疗超早期溶栓治疗可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是抢救缺血半暗带的有效方法。脑梗死发病6小时内可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但患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以降低出血风险。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以考虑溶栓:①年龄18~80岁;②症状开始出现至静脉干预时间最好<3小时,一般不超过6小时;③缺血性卒中诊断明确,并且造成较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瘫痪肢体肌力在3级以下,但无意识障碍;④症状已持续1小时,而无明显改善;⑤血压<180/100mmHg;⑥CT证实无颅内出血,且未显示多脑叶低密度病灶;⑦无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糖≥2.7mmol/L;⑧无颅内出血史,无严重心、肝、肾疾病或严重糖尿病史;⑨最近3个月无头部外伤、卒中、心肌梗死病史,近3周无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史,近2周无重大手术史,近1周内无动脉穿刺史,无活动出血或急性创伤证据;⑩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常用的溶栓药有: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一次用量0.9mg/kg,最大剂量<90mg,10%的剂量先予静脉推注,其余剂量在60分钟内持续静脉滴注;②尿激酶(UK):在无rt-PA使用条件时可用,常用100万~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滴30分钟。用药期间及用药24小时内应严密监测、控制血压,必要时CT复查。可能的并发症有:①梗死灶继发出血或身体其他部位出血;②致命性再灌注损伤和脑水肿;③溶栓后再闭塞。

急性期病死率约5%~15%,轻者预后较好。意识障碍较重,并有脑干损害或严重肺部感染者预后较差,存活者中均有程度不同的后遗症。所以,对于脑血栓形成的防治,除了针对目前已经较为明确的各项危险因素外,并应注意本病昼夜发病时间特点而采取预防措施:①降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努力改善睡眠障碍状态;②可以有针对性地小剂量服用肠溶阿斯匹林片、血栓丸等;③对老年人、机体衰竭者可试用人参等,以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④对年老退休、体力劳动明显减少者,应积极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⑤调整饮食结构,降低血脂浓度;⑥定期全面体检,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上述诸条措施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匡培根,徐波,戴富林,任素莲,杨佐廉,曹起龙,丁宁生,李晖.脑梗塞及脑出血患者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性的比较[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2]吴礼顺,黄怀钧,郭志麟,柯尊三,曹升堂.261例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3]吴礼顺,黄怀钧,郭志麟,柯尊三,曹升堂.261例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