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脾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经脾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甄萍1许丙辉1刘昭明1齐双玉1杜桂梅2

甄萍1许丙辉1刘昭明1齐双玉1杜桂梅2

(1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肝胆外科053000)

(2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儿科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脾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对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饭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3/d),同时,静脉点滴复方丹参(16ml/d),术中行脾静脉留置导管,术后经脾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对照组饭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3/d),同时,静脉点滴复方丹参(16ml/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比较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腹腔引流液量、导管留置和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结果治疗组血栓形成率约为3.1%,对照组血栓形成率高达36.7%。结论经脾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是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断流术门静脉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021-02

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手术方法之一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该术式简单、有效,被临床外科广泛采用。缺点为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影响患者预后。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对32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行脾静脉残端留置导管,术后经脾静脉预置导管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期预防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均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均有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静脉曲张和上消化道出血史,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门静脉无血栓形成。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34—69岁,平均46.6岁;肝功能分级A级29例,B级3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6—68岁,平均46.8岁;肝功能分级A级28例,B级2例。2组病例在病情、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处理方法

病人术后常规给予监测液体出入量、保肝、预防感染和支持治疗。常规监测体温、腹腔引流液量等一般指标外,2组患者于术后第3、6、9、14、21天,复查血常规、凝血四项。术后第7、14、21、28、60、90天行门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1.2.1对照组

术后除常规治疗外,需动态监测血小板变化,当术后高于正常时,即早期开始给予肠溶阿司匹林(50mg-3/d),饭后口服。同时静脉点滴复方丹参(16ml/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连续使用至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

1.2.2治疗组

术中操作:在脾切除术游离脾门时,注意保留较长一支脾静脉属支,完成脾切除及断流后,将用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的7F硬膜外导管,自预留脾静脉属支穿刺插入,插入深度以导管尖端恰好进入脾静脉主干为宜。将其双重打结固定,导管经后腹膜、侧腹膜外引出,并将脾门血管残端用后腹膜包埋,使之腹膜化;由于置留的导管全程未在腹腔内,可避免导管被肠蠕动脱出、以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结束后,将导管远端与密闭式输液器连接,避免开放,以减少感染机会。

术后检查如无明显腹腔渗血,当天即经脾静脉预置导管,持续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连续用药2-3周后拔管。动态监测血小板变化,当术后高于正常时,即早期开始给予肠溶阿司匹林(50mg-3/d),饭后口服。同时静脉点滴复方丹参(16ml/d),连续使用至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2组样本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门静脉血栓形成

在对照组30例患者中,术后28天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现门静脉血栓11例,随访至术后3个月,无新增血栓形成病例,血栓形成率为36.7%。治疗组32例患者中,仅有1例于术后第2周出现门静脉血栓,血栓形成率为3.1%。此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血栓后,通过脾静脉预置导管造影确诊血栓存在,并经预置的导管进行溶栓治疗,5天后复查血栓消失。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术后第3天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治疗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为3.48±1.32秒;对照组的为3.34±1.36秒;2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2.3手术死亡率对照组死亡1例,死亡率3.3%(1/30),治疗组无死亡病例,死亡率0%(0/3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住院时间对照组住院时间15—39天,平均22.7±2.6天。治疗组住院时间14—29天,平均16±3.8天。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断流手术即脾切除,同时手术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手术方式简单、有效、止血彻底。但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临床调查统计显示,施加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可高达37.1%[1]是其最大的缺点。从而可导致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使断流后新的侧枝循环迅速建立。导致术后再出血,影响预后。究其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如下:1、红细胞凝集增加,粘滞度增加,血小板升高及其凝聚性增加,手术创伤、应激、失血、补液不足及术后止血药使用不当等因素所致血液呈高凝状态。2、血管内膜损伤,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也是促进血栓形成的因素。3、脾静脉残端盲袋形成,导致盲袋内血流停止,易于形成脾静脉血栓,进而向门静脉蔓延。4、脾切除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门静脉血流更为缓慢,易于形成门静脉血栓[2]。以上因素导致了门静脉血栓的高发生率,其预防方法也有较多报道[3-4],但多为抗凝、怯聚、溶栓等传统血栓治疗原则,重治轻防,效果较差,本研究对照组病人门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36.7%,肝胆外科医生始终在寻找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新措施。本研究,通过术中预置脾静脉残端导管,术后当天即经脾静脉预置导管,持续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连续用药2-3周后拔管。该方法解决了术后脾静脉残端盲袋形成,血流停止的高危因素,同时通过经脾静脉残端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降低血小板凝聚,并促进门静脉局部血液流动,从而很大程度的降低了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本治疗组,仅1例门静脉血栓形成,经该导管成功溶栓,没有增加住院时间。经脾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操作方法简单,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永,张昕辉,姜新春,等.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4):259-260.

[2]HafidM,KaddouriN,AbdelhakM,etalPortalveinthrombosisaftersplenectomyinchildhoodreportof4cases[J].ArchPediatr2009,16():1477-1480.

[3]曾广源,吴龚丽莉,丁金火.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治[J].江西医药,2010,04(45):124-125.

[4]马秀现,于博凡,孙玉岭,等.广泛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附10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6):65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