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学校公民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3

简论学校公民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刘美玲

刘美玲宁波大学法学院

【摘要】公民教育的途径有多种,其主渠道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形式。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公民教育的要求,专业的公民教育工作者比较缺乏,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也被忽视。要想发挥好学校教育这一公民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应建立完善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培养选聘优秀的公民教育工作者、重视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同时还要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公民教育学校教育主渠道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8-0027-02

我国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虽然对公民教育研究的某些方面,学者们存在着诸多分歧,但是学者普遍认为选择创设合适的教育途径,关系到公民教育实施的效率,是公民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在诸多可作为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中,相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学校教育肩负着全面施行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公民教育实施的主渠道。

一学校教育在学生公民教育中的地位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无疑是其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学校理应发挥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形式

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的早期,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开发智力、培养兴趣爱好、塑造良好行为习惯和培育道德等功能。每个人从一出生就会受到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到一定年龄后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从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在校时间可达十几年。而这十几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青少年阶段。人的很多品性形成于此。因此,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有着固定场所、专职师资及相应的教学设施。学校通过开设各种各样的教育课程,有系统有计划地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和技能方面的水平。一个人在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前,所接受的教育绝大部分来自学校。虽然人不能脱离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社会教育,但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相比,学校教育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形式。

2.学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

公民教育是指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即是对每一个公民进行如何做合格公民的教育。由此可见,公民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使受教育者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活动。而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一个好公民,这与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学校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配备有专职教师,教学内容涉及公民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且针对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有阶段有层次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学生可以科学系统的接受教育,掌握公民教育知识,从而最终践行良好公民行为,而这些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

二当前学校教育中公民教育的缺失

由于我国公民教育起步很晚,学者对学校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也不充足,在实践方面更是缺乏。当前学校公民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需改进的不足。

1.现有课程设置未充分体现公民教育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更多地强调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学生在校所学习的课程基本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近些年施行的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空洞的口号。学生在校学习的《品德与社会》《思想政治》和高校的“两课”等课程的内容符合公民教育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些课程内容较散乱,缺乏系统性,即使学生学习了这些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内容,在其内心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公民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小学和中学的《品德与社会》《思想政治》等学科的设计上存在着内容交叉重复、实践课设计缺乏操作性和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2003年9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的公民教育课程《新公民课本》,被定位为中小学校本教材。但在实践过程中,不论是在课时安排的多少还是课程经费的投入上,公民教育课同样不能得到和其他课程一样的待遇。

2.缺乏专业的公民教育工作者

学校教育中,在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着一定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等,这些都体现出公民教育的要求。但是,当前公民教育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和日常公民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专业培训不被重视。在公民教育相关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最主要是完成自己学科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简单、方法单一、手段落后。如某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是简单地读PPT,没有精心设计的案例,也没有精彩的讲解,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根本不感兴趣。另外,个别教师不仅缺少专业的教学能力,而且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对学生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这些都使公民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专业任课教师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重视,但学校日常公民教育活动工作者不仅人数少,更缺少专业培训。教育工作者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时,不能对症下药,方法手段单一落后。

3.轻视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

必要的理论灌输是公民教育成败的必备条件,但离开了实践活动,公民教育也只是无源之水。学生公民教育实践是正式课程的一种必要补充,是课堂学习的深化和继续,它通过将公民教育的相关知识和实践体悟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公民教育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习惯等。而当前学校教育中,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不被重视。一些学校的公民教育实践也流于形式,没有科学完整的计划方案,实践后也缺少总结和评估。在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教育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准则传递,停留在道德知识ABC的宣讲和伦理谈话上。作为学校公民教育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尚且如此,公民教育中重知识、轻实践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论是在高校还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实践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4.忽视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影响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校园存在并传承的一种区别于社会的独特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增强公民教育效果的隐性教育力量,它能对校园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等精神层面产生严格的理性审视和深沉的情感策动,对校园人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选择教育、自我教育、情感教育等过程,达到逐步升华和完善自身的目的。但一些学校对此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如在物质环境方面,校园建筑布局不合理、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校园卫生状况不佳等;在精神环境方面,对校史和校训的宣传不够、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匮乏、高校学术腐败问题严重等;在文化氛围方面,校园学习风气差、学术活动少、文娱体育活动重形式轻实效等。上述的诸多问题,使公民教育在校园里缺少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直接影响到学校公民教育的效果,而公民教育的不尽人意又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学校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

目前面对公民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教育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建立完善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这是公民教育颇具成效的国家在学校公民教育中的最基本的途径。如18世纪初的美国,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开设了独立的公民教育课程,建构起一体化的公民教育体系,从而孕育出了极具凝聚力的美国公民意识。我国也应建立比较完备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公民课程体系建设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开设独立的公民教育课。开设独立的公民教育课是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最重要方式。为公民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不但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还可以使学习内容更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的难度,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我国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设置出内容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公民教育课程,以供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体化公民教育课程之用。

(2)将公民教育整合渗透到相关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观教育、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个体心理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公共生态教育、全球意识教育。由此可见,公民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公民教育的内容也在扩大,这些丰富的内容远非一门课程所能容纳。所以,除了独立的公民教育课程之外,还应将公民教育整合渗透到相关课程中,通过多种课程共同促进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

(3)开设综合课程。由于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在内容上有着一些共同的部分,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公民教育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叠。一些非公民教育课教师可能也会因此忽略其推行公民教育的责任,不利于学校公民教育的推行。而综合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与其他跨学科课程联系起来实施,合力强化公民教育的效果。

2.培养选聘优秀的公民教育工作者

在学校公民教育实践中,公民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和选聘非常重要。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定期组织专家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培训班。学校在选聘公民教育专业任课教师时,要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秀的教师可以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在选聘教师时,还应注重其品行,应选择在道德、人格、情操和心理等方面都非常优秀的教师。同样,学校日常公民教育工作者的选拨也要严格。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也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当然,我们的公民教育工作者也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3.重视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

公民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学校应将公民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掌握公民教育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公民信念,培养良好的公民行为及公民能力。学校应从制度上重视学生的公民教育实践,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并将其纳入考核体系。这样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公民教育实践。教师在课堂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应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实践活动可以在校内进行,如班级民主选举、校园环境保护、学校民主监督管理,公民教育实践还可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与社区的敬老活动、环境保护和公共设施的维护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在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评价。对于学生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学校相关教育部门应提供必要的场地和经费支持。

4.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各级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作用,把公民教育融于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校园的物质环境的建设,学校的设施应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其次,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方针和理念,都有内涵丰富的校训和不同的校史。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第三,要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学术活动和体育娱乐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努力开拓校园文化活动的公民教育的作用,如利用一些学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还可以利用一些重要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总之,我们要善于挖掘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公民教育资源。

作为公民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教育,不只需要传授公民知识,还需要积极开展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还应加强公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教师的培养和选聘以及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当然,公民教育的实施还应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公民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应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苗伟伦.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74

[2]单振谦.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原因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6

[3]杨娜.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34

[4]傅劲、陈华.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