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平等”与“尊重”的阅读世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构建“平等”与“尊重”的阅读世界

钟斌

关键词:阅读教学;平等;尊重;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钟斌,任教于江西省寻乌县第二中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注重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这种独特体验”地精神指引下,“阅读教学应如何体现和个性化”,“学生如何在自主阅读中得到独特见解”,这些问题就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瓶颈。

多年来,我们班级的授课制就是先生讲、学生听,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今天这节课讲什么,怎么讲,是教师精心构思设计的,这种构思设计自然决定了学生听什么,怎样听,因而,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多年来,我们教学改革也大都研究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而新课标倡导的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它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把学习看作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成长、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的尊重,在实现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终身的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可持发展动力。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阅读作为语言文体结构的活动,它是通过学生对语音的确认,意义单元和意像视图的把握,再到意义的建构而对文本发生交流、碰撞和对话,也就是一个由文字到内涵的重新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了精神参与的快感。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似乎很少感到这种愉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的原因就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对文本的体验,他们与文本之间有一段距离,对文本的经验,很大程度上仅仅是成人经验的翻版,学生个人体验太少。

在传统阅读教学的长期影响下,教师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听”已成为普遍的观念,要清除这种不良影响,必须要清楚教师的任务和作用,正是新课标要求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可能做到文本为主的自主阅读,用自己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去领会文章意义,去探究文本的多维含义和实际价值,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构建对话交流的平台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四者的交融、沟通,就会产生真正的阅读行为。而只有对话的多边处于平等地位的时候,对话才成为可能。因而,构建一个充满民主氛围,洋溢人文精神的教育平台,就至关重要。

首先,师生地位的平等、互相的尊重是构建阅读平台的基本前提。从概念来看,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其实就是社会与生长个体的互动性交往。尊重学生要体现在对学生人格及其思想权利的尊重上。因为学生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生命体,更是一个独立个体精神和独立人格的“人”,而处于现代的青少年学生视野特别开阔,思维特别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特别快,对传统文本、经典文本的注释往往也很“前卫”,带有鲜明的个体体验色彩,其理解不仅是多元的,也是全新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如对愚公的解读,对林黛玉的解读,对阿Q的解读,对鲁讯的解读等等,尊重这些来自学生的解读,不只是呵护了学生的热情和自述智慧,保护了学生的原创力,更重要的是尊重了作为个体的思想权利,判断、选择权利,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影响力。

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则主要诱发于教师的人格、学识等人文积淀的魅力。有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

其次,对文本要尊重。课本荟萃着古今中外经典著作,每一篇文章都浸透作者的思想、成长经历、社会经验、人生感情等,无不是作者心血的凝聚。尊重文本,就是要理解文本最初的内涵,不管你从自身的经验、知识等方面怎样去理解都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因为这不仅是阅读的出发点,更重要的也可以指导你读什么,怎么读。只有这样,自主阅读才有可能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

最后,是对文本作者的尊重。文本作者对作品的解释权虽然并比不上其他读者多,但是,作品犹如作者怀胎十月的婴儿,它天生就带有作者的喜怒哀乐,带有作者对人生独有的感悟、体验和述说,带有它的历史规定性。比如一部《红楼梦》不管你读出的爱恋还是淫,是反清还是私家哀史的渲泄,终归是因为从作品中找到了你认为的依据。所以,对作者主体性的尊重,既是对文本历史规定性的认可,也是阐释文本的重要。

在平等基础上构建的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关系,对增进师生情感,拓展阅读效能,提升阅读品位,改善教学品质,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走进学生的智慧世界

学习活动是学生的精神成长活动,是学生的智慧生长过程,因此,走进学生的智慧世界,参与学生智慧的构建,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意图之一,也是激活阅读教学、走出阅读教学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1.沟通文本与现实的联系

优秀文本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积淀,它润浸了生活的真谛,闪烁着美学的光芒,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翼。但是,充盈人类高尚情感和哲理之光的文本与现代社会生活总是有一定距离,在学生眼中有一定的陌生感,而打通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走进学生智慧深处的一条蹊径。

这里有两个行为方向:一是关注现实生活,引生活之泉浇灌文本;二是注意文本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让文本走进生活。这样当文本与现实生活产生互动时,阅读就能处一种活跃的状态,智慧也就会因此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对此,阐释学有一个经典的表述:当文化相遇时,存在就发生了。

2.重视学习个体的阅读体验

作为中学阅读教材的文本,荟萃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就是走进人类文明的智慧和良心;亲近文本,就是亲近人类文明智慧和良心;构建文本,就是构造人类文明智慧和良好社会个体化过程。要达到亲近文本、构建文本的境界,就必须高度重视学习个体认识经验和积淀,发展文本与因特网下学生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的触发点,关注学习个体的异质阅读。只有保持了阅读的公众意义和个体体验的和协,对文本意义的揭示才会显示出深层次性。因此,为学生创造体验和展示体验的平台,就应该成为教师的教育信条。

3.激活学习主体的主体性精神

现代阅读教学应立足于生活的现实性与创造性。课堂就是师生创造新思想、新生活的天地。读者与文本的等候,就是一种再创造。读者与文本都在再存在中再生。而这种创造,是需要阅读主体的主体性精神参与。没有主体的主体性精神参与,阅读,就只能成为游戏文字的附庸风雅的行为。而最能体现主体性精神的,就是个性与创造。越是富有个性的,创造精神就越强。

要创造,就需要一个载体,一个环境。这个载体应该体现创造精神,富有张力,并且活络,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就具有这些特征,符合载体的要求。而这个环境具有开放性,只有开放性的环境中各种教学因素才会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多元评价方式才会大显身手,课程活力才能得到极大发挥,个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当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出现了强势的个体性精神时,课堂的灵魂也就诞生了。

如何把握住阅读教学的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转变现今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构建“平等”与“尊重”学生的阅读世界,才有可能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天地,从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因而以上两点策略是转变阅读教学观念的新尝试,相信在具体的实践中日臻完善,从而让学生走出困境,找到一条阅读新路。

参考文献:

[1]林光明.走向“对话”的阅读教学[J].陕西教育,2003(12).

[2]陈玉林.新课程对话式阅读教学及其形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6).

[3]胡国军.阅读对话教学的特征及策略浅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8).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县第二中学3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