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运动员体能结构指标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3

跳高运动员体能结构指标研究综述

王秀清

王秀清(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从研究指标角度总结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对跳高运动员体能结构的研究成果及现状,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对跳高运动员体能的评价研究从体能结构上讲较为分散零碎,缺乏整体系统性。主要表现:研究多从微观人手,过多的关注体能分类指标本身,从系统的观点对跳高运动员体能水平的综合整体评价研究还比较薄弱,这方面有待于将来进一步深人的研究,并对今后跳高运动员体能评价研究的方向给予了展望。

关键词:跳高运动员;体能;结构指标

最新的《国家体育训练达标考核评估评价标准实施手册》中将“体能”定义为“运动员竞技能力总体结构中的最重要结构之一,他是指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健康和运动素质,其中运动素质是最重要的身体运动能力,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健康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能力”。

本文正是依据上述定义,对涉及跳高运动员体能结构指标研究的文献资料从两方面进行分类综述。一方面,对跳高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健康水平四个体能分类结构的独立研究,称为单纬度研究;另一方面,对上述四个分类结构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分的结合研究,称为多纬度研究。

1单纬度研究

1.1身体形态方面

身体形态是决定运动员是否适合从事某项竞技运动的最基本前提条件,它历来为所有运动项目所关注,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对跳高运动员形态指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优秀运动员部分形态的描述性研究。而《最新国家体育训练达标考核评估评价标准实施手册》对跳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描述为:未来跳高运动员的理想身高男子在1.90米以上、女子在1.80米以上为好,整体形态为:身高体轻脂少,下肢修长有力、髋窄臀高脚长,人体重心较高,上肢结实不粗,踝关节围度小,足弓高、跟腱长,肌肉富有弹性。

我国学者赵连甲等人认为跳高运动员的形态指标具有明显的专项特点:如身材高,下肢长,相对围度、宽度、厚度小,在同等身高条件下,体重较轻,躯干较短,骨骼不太粗壮,肌肉结实,特别是下肢肌肉,脂肪含量较少。

赵金哲认为,一个理想的跳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模式应具有以下特征:个高腿长体轻;大小腿及踝围相对较细;骨盆窄、跟键长、足弓高;臂展长于身高;下肢长度大大高于上肢长度等。

总之,一个优秀的跳高运动员其形体必须具备身材要高、体形修长、腿要长、重心要高、小腿要比大腿长、骨盆狭小、臀部紧缩、踝关节细,跟腱处深凹、足弓深,足不大等条件,因为这些因素基本属于不可变的因素。总体看来,本部分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跳高运动员的外部形态特征(各环节高度、围度、长度、宽度和充实度等)的描述性研究,而对跳高运动员外部形态的派生指标研究较少。

1.2身体机能方面

对跳高运动员机能的研究,主要从反映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与机体恢复入手,研究了不同负荷状态下机体的代谢与恢复状况。由于跳高属体能类项目,所以在进行运动员的机能评定时,生理生化指标的重要程度应大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项目,这也就决定了生理生化机能评定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运动员在承受大负荷训练后,生理、生化指标会呈现出不正常变化,只有根据项目特点,训练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找出规律,才能使训练科学化。

冯连世等研究认为田赛运动员机能测试的主要作用有:了解运动员的基本健康状况;反映运动员进行大负荷训练时的状况;反映运动员训练能力和恢复能力;反映运动员训练中疲劳程度等。从而为教练员了解、掌握、评价和比较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合理安排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体院通用教材《田径运动高级教程》认为跳高运动员所具备的机能是: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体能潜力,既要有很快的速度,又要有很大的力量,并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肌肉活动强度大、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

上述研究,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学科领域,对我国跳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进行了研究,为我国的跳高运动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参考。研究所得生化指标虽然能够有效反映跳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但目前的数据全部为训练期数据,比赛期数据比较缺乏,为应用指导训练负荷的安排带来了一定局限。

1.3运动素质方面

苏联跳高学派的创始人弗·姆·吉亚契柯夫在多年跳高训练中,非常重视力量训练,特别重视跳高运动员的专项身体训练,他认为“掌握与提高跳高技术的技能,全面发展专项身体素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在选择和采用专项身体训练手段时,首先必须考虑一个最终目的———提高起跳中的功率”。跳高训练应重点发展爆发性力量,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反射性,这就需要选择带有速度力量特点、与跳高起跳动作结构相似的专门练习。

联邦德国著名教练坦契奇在介绍训练经验时,对跳高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作了详细阐述。坦契奇的跳高训练分为四部分:技术训练、疾跑训练、跳跃运动和肌肉力量训练。并认为关于力量训练,没有什么器械能够代替杠铃,用杠铃蹲起,符合跳跃生物力学结构。

体院通用教材《田径运动高级教程》认为:跳跃技术与运动素质密切相关,特别是绝对速度、弹跳力和快速力量,是跳跃运动员的主要运动素质。绝对速度是助跑速度的基础,是决定跳跃成绩的重要因素;而弹跳力、快速力量和全身协调性,可反映出专项能力的强弱,是大家公认、常用,而且简便易行的指标。

综上所述,该部分文献资料,主要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各器官、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跳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主要包括速度、力量、弹跳力、耐力、柔韧、灵敏和协调能力等六个方面,但它又以速度、力量及弹跳力为重点。

1.4健康水平方面

健康水平方面,主要集中于运动员损伤情况的研究。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它的发生与运动训练安排、运动项目与技术动作、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和条件等因素有关”。

王欢研究认为:在跳类项目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以下肢居多,腰、膝、踝关节为运动损伤多发部位,常见的损伤有踝关节、足跟、膝关节的扭伤,腹肌拉伤,大腿股后肌群的拉伤等。

何建平对田径运动员的肌肉损伤原因研究认为:在运动实践中,人体的姿势动作要求应当与肢体解剖结构相匹配,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运动损伤。

综上所述,跳高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以下肢居多,腰、膝、踝关节为运动损伤的多发部位。损伤的发生既有技术错误、身体素质差、自我保护意识欠缺等主观原因,又有准备活动不足、训练方法不当、场地环境差等客观原因。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损伤现状的统计调查,而对不同损伤的机理研究以及损伤后的训练恢复措施研究较少。

2多纬度研究

从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四个方面,来全面论述跳高运动员体能方面的文献,在笔者所及的范围内还没有发现,大部分关于跳高运动员体能的研究多集中于二维或三维研究层面,且研究大多集中于选材领域里。刘献武在运动选材学中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论述了跳高运动员的体能,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新的《运动训练学》对不同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特征进行了总结,表明跳高(属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自身的体能水平,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是决定运动员比赛成绩诸因素中的首要决定因素。

王明献认为随着生物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基因学在体育科学中的作用将扩展到影响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遗传学的研究,所以在跳高运动员的选材中,基因选材的方法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选择心功指数较小、心理素质出众的运动员,以找出基因和身体形态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材理论和方法。

王保成通过对我国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训练水平现状的分析,参照国内外控制论应用研究的先进理论及成功经验,研究和探讨我国运动员训练发展状况,确定它们对专项成绩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和制定了我国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训练模式及其检查与评定标准。

孙强研究认为:接受专项化训练体系训练的跳高运动员一般都有以下特征:身体瘦弱,肌肉细长;专项能力好;速度与灵活性较好,力量一般;不能兼项;成绩突出,但不适宜持续比赛;训练强度大,训练量集中。而接受全能化训练系统训练的运动员一般体型匀称,肌肉结实;基础体力好,健康水平高;身体素质全面,速度力量突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兼项或副项;连续比赛能力强;训练量与强度均较大;保持运动寿命长。跳高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对提高专项水平具有特殊意义,跳高运动员最需要的肌肉力量主要是最大肌肉爆发力。因此,在当今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大都把最大肌肉爆发力量作为力量训练的主要内容。

3结论

(1)已有的跳高运动员体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能分类结构的单纬度研究,即使有少数多维度研究也只是从二维、三维的层面出发,尚没有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健康水平纳入一个系统进行体能的四维研究。由此可见,从系统的观点对跳高运动员体能水平的综合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2)身体形态方面,主要侧重于对国内外优秀跳高运动员外部形态特征(各环节高度、围度、长度、宽度和充实度等)的描述性研究,而对跳高运动员身体指数的研究较少,这是跳高运动员形态研究的薄弱点,应予以关注。

(3)身体机能方面,主要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学科领域,对我国跳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进行了研究,为我国跳高运动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参考。研究所得生化指标虽然能够有效反映跳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但目前的研究数据多为训练期数据,比赛期数据比较缺乏,为应用指导训练负荷的安排带来了一定的局限。

(4)运动素质方面,主要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各器官、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跳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主要包括速度、力量、弹跳力、耐力、柔韧、灵敏和协调能力等六个方面,但它又以速度、力量及弹跳力为重点。

(5)健康水平方面,主要集中于对损伤现状的统计调查,而对不同损伤的机理研究以及损伤后的训练恢复措施研究较少。

(6)把形态、机能、素质和健康水平归纳在一起,多集中于选材领域,而把跳高运动员的形态、机能、素质和健康水平纳入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还不多,对跳高运动员体能系统的影响机制和体能水平的评价缺少理论和方法学上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构架。同时,对我国跳高运动员,特别是少年跳高运动员的体能结构指标还没有类似的研究,而这些对于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及体能训练实践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文超主编.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19-121.

[2]赵连甲等.跳高训练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72.

[3]赵金哲.高水平跳高运动员模式训练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曾凡辉,王路德,邢文华.运动员科学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5]冯连世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34-138.

[6]庄跃新,郑丽君,赵连甲.当代国际高水平跳高运动员训练文献综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