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偿献血制度的新思考

/ 2

关于无偿献血制度的新思考

郑玲玲1吴泽辉2

郑玲玲1吴泽辉2(1长沙市血液中心410000;2湘雅二医院耳鼻喉科410011)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377-01

医疗用血采取无偿献血形式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自愿和无偿的捐献,不让捐献者承担任何形式的压力是献血和输血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我国在1998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无偿献血制度。通过推进无偿献血,取消个体供血,以保证血液的质量,保障人民的健康。

然而,现阶段的无偿献血仍不能满足临床对血液的需求。近日,全国各地都不约而同的遭遇了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血荒”,各大医院的供血量严重不足,以至于有些住院等待手术的病人需要自己打电话甚至出院联系血源。

我国确立无偿献血制度以来,之所以献血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造成“血荒”的种种原因大致如下: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大量增加以致血液供不应求、大学生寒暑假的流动导致献血“生力军”骤减、天气异常原因、市民对献血存在误解等。上述的原因都客观存在,但没有一条是我们的医疗卫生机构、我们的采供血机构从自身找原因。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寻求破解“血荒”之道,则“血荒”必将成为周而复始、挥之不去的噩梦,所谓“供不应求”必然仍将长期存在。那么,有必要对无偿献血制度的重新思考。

首先,完善无偿献血制度。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完善献血制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献血的长效机制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给无偿献血下的定义:献血者自愿捐献全血、血浆或其他血液成分,而不收取任何报酬。可见,对于无偿献血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坚持以献血者自愿为原则。

第二,降低献血者的献血成本。完备便捷的服务体系是自愿无偿献血制度的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医疗机构与新闻媒体应当形成良好的互动网络,为公民及时提供与献血相关的公共信息,减少献血者搜寻信息的成本。前段时间北京市AB型血从告急到缓解的事实证明,通畅的信息沟通机制正是无偿献血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必须为献血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通过严格的体检检验程序来保障献血者的健康安全;政府还需要养成主动上门提供服务的行为习惯,为献血者消除一切不必要的麻烦,将无偿献血的成本降为最低。

第三,让献血者因自愿献血获得实在的回报,还要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我们虽然不能把无偿献血变成遵循自由交易选择的有偿献血,但我们完全有必要给予献血者必要的物质补偿或福利奖励,如落实献血者享受无偿用血的福利、获得经济方面的简单补助,让更多的献血者能够从献血行为中获得实在的回报,促使他们的善行更具持久性。

第四,应尝试建立一种机制,鼓励那些宣誓服务于公共利益的人做献血的模范。尤其在无偿献血制度还十分脆弱的情况下,将献血作为这一部分人的义务,既可以在关键时刻应对“血荒”,促进血液资源的充足供给,更有助于为全社会树立标杆,促进无偿献血社会良俗的形成。

据了解,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范例。日本在1964年作出了《关于推动无偿献血的决定》,把能发动的部门和能利用的一切宣传工具充分调动了起来,在各市、区、镇、村以及保健所设立了协议会,以法律形式规定官员必须带头无偿献血,凡就任政府厚生省大臣一律献血一次,都、道、府、县官员每年献血一次,超过年龄或因病不能献血的,要到血液中心当一天负责人或组织一次献血活动。同时,规定每年7月为献血活动月,在中小学开设献血知识课,并组织学生到血液中心参观。到了1973年,日本的无偿献血完全保证了全部临床医疗用血。

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建立个人血库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国家要求每个公民个人抽取自己的血液储存起来,当因病动手术需要输血时,再取出使用。个人血库业首先在美国兴起,目前已传到英国、法国等一些西欧国家及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也在筹备建立个人血库,这样,“血荒”的问题也完全得到解决。

最后,打破地区分割,简化程序,给予献血者实实在在的用血便利,严格规范采血操作规程,给献血者以安全感等。由此,如何进一步完善自愿无偿献血制度,早日实现无偿献血由计划向自愿的完全转变,已成为有关部门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自愿、无偿是无偿献血的本质。白愿无偿献血这一闪耀着现代文明光彩的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这一制度既能够保证血液的质量,更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培育道德良俗、提升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王乃红,傅雪梅,廖耘,陈颜,万里科.影响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6,(2):111-112.

[2]周银素,陆典瑞,卢岑,连贯文,李万兴,林锦源.影响无偿献血模式的多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20):2862-3863.

[3]刘培兴.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2):166-167.

[4]杨军.大学生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作用浅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7):108-109.

[5]徐健,杨雪梅,章杏英,等.无偿献血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3):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