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妊娠120例的多种治疗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切口妊娠120例的多种治疗方法探讨

谭海珍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人民医院4106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切口妊娠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8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切口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60例。A组采取介入治疗法,B组实施药物保守疗法,治疗后均进行清宫手术。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和治疗效果,围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给药次数、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月经恢复正常时间。结果:A组切口妊娠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42.26±7.61mL),给药次数为(1.64±1.05次),均少于B组,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为(5.12±1.61天),月经恢复正常时间为(52.59±5.67天),均较B组更高,治疗总有效率(98.33%)高于B组(p<0.05)。结论:与药物保守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应用在切口妊娠疾病中更加有效。

【关键词】治疗;切口妊娠;方法探讨

切口妊娠是指孕卵着床位置处于子宫切口处,切口妊娠的高发人群为剖宫产手术后的孕产妇,妊娠时间延长后,胚胎的绒毛会转移到子宫肌层中,导致子宫破裂。切口妊娠患者无明显的早期症状,一般只有阴道出血症状存在[1],容易将其和输卵管妊娠混淆[2],手术是治疗切口妊娠的常用方法,但会对患者的生育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切口妊娠的效果,将介入治疗法和药物保守治疗法作为对照,结果见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本院妇科收治的120例切口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肾功能、肝功能、血液功能存在障碍、患有精神疾病以及治疗期间死亡、临床资料不完整、术后随访过程中失访的患者排除,病例选取时间是2014年8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本次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采取电脑随机分组法将120例患者分成下列两组:

A组(n=60)——年龄范围(22—36)岁,平均年龄(29.26±3.13)岁。

B组(n=60)——年龄范围(21—35)岁,平均年龄(29.21±3.05)岁。

A组和B组切口妊娠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别不明显(p>0.05)。

1.2方法

A组(介入治疗)。在子宫动脉中注入甲氨蝶呤50mg,再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腹部疼痛状况,检测肝肾功能,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若胚胎仍在生长或出现大出血,则及时进行手术。

B组(药物保守治疗)。肌肉注射甲氨蝶呤20mg,连续治疗两周,给予米非司酮口服,25mg一次,一天两次,连续服用一周。

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若水平为1000U/L,则实施清宫术,治疗前后无变化则检测孕酮,若孕酮水平为32.6mmol/L,则行清宫术。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的术中出血量、给药次数、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及患者月经恢复正常时间。

结合患者的治疗后妊娠情况判定疗效。

1.3.2疗效判定标准[3]

妊娠终止成功,无大出血等并发症,成功二次妊娠——治愈标准。

终止妊娠成功,无并发症,二次妊娠失败——显效标准。

终止妊娠失败或出现并发症——无效标准。

计算A组、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概率与显效概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将术中出血量、给药次数、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患者月经恢复正常时间[用(`x±s)表示,t检验]和治疗总有效率(用%表示,卡方检验)投入SPSS18.0版软件中进行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项临床指标

如表1所示,A组的术中出血量和给药次数均少于B组,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月经恢复正常时间较B组更短,p值小于0.05。

表1:对比2组切口妊娠患者的临床指标(`x±s)

注:数据组间对比(p<0.05)。

2.2两组疗效比较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8.33%)与B组相比明显更高,p值小于0.04。详细结果见表2:

表2:对比2组切口妊娠患者的疗效(n,%)

注:数据组间对比(p<0.05)。

3讨论

剖宫产手术是导致切口妊娠高发的主要因素,随着人们对疼痛恐惧感的加深以及分娩观念的改变,剖宫产率不断升高[4],因此切口妊娠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滋养细胞和受精卵着床于子宫瘢痕处称为子宫切口妊娠,绒毛组织随着妊娠期的延长会转移至子宫肌层中,造成子宫破裂[5],引发大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药物保守治疗的常用药物是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其中米非司酮(孕酮受体拮抗剂)可结合于孕激素及糖皮质激素[6],可促进宫颈成熟,但疗效一般。

介入治疗是指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其属于保宫手术,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能够将子宫血运阻断,诱导胎儿脱落,与传统流产方式相比,实现了胎儿自动脱落的目的,可预防子宫内膜异位以及大出血。明胶海绵颗粒可快速且彻底降解,加上其直径小的特点,分散的颗粒能够顺利通过毛细血管[7],可预防转移性微血栓。在栓塞治疗前于子宫动脉中注入甲氨蝶呤,能够阻断二氢叶酸,诱导其向四氢叶酸转化,抑制嘧啶、嘌呤结合,阻止蛋白质、DNA、RNA形成[8]。介入治疗能够使药物快速抵达胚胎血供位置,对胚胎的血供进行阻断,使杀伤力增强。

本次研究发现,A组的术中出血量、给药次数、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月经恢复正常时间四项围术期指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B组数据,p值小于0.05。

由此可知,针对切口妊娠患者,采取介入治疗法的效果较好,可保留患者的子宫功能,不影响正常生育。

参考文献:

[1]史淑慧.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妊娠临床诊断及其治疗策略的选择[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4):53-54.

[2]刘淑芳.经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8):96-98.

[3]刘洁.瘢痕子宫切口妊娠介入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6):3093-3094.

[4]李佳琦.宫腔镜联合介入治疗对子宫切口妊娠患者机体综合状态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8):1337-1338.

[5]张丛芝.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切口妊娠与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J].吉林医学,2016,37(9):2281-2282.

[6]邓智丹.子宫切口妊娠应用子宫动脉栓塞后刮宫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0):66-66.

[7]刘琦.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9):61-61.

[8]连荣丽,李宗桂,高显舜.两种治疗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方法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5):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