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央型肺癌的CT表现

王乃金(七台河精煤集团公司总医院黑龙江七台河16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7-0230-02

多数为鳞癌和小细胞癌,腺癌少见,大细胞癌极少见。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CT表现既有差异又有许多共同特征。

1支气管腔内异常

多数中央型肺癌早期向腔内发展,以鳞癌最常见。在CT图像上表现为支气管壁内缘凹凸不平或结节状突起,管壁外缘正常。此种改变在那些与扫描平面平行的支气管(如两侧上叶支气管、右中叶及所属肺段支气管等)显示较好,而对于垂直走行于扫描平面的支气管(如下叶支气管和基地段支气管等)则不及普通体层摄影直观。病变继续发展可形成软组织肿块突入管腔内,引起支气管不同程度狭窄或梗阻。多数腔内肿块呈宽基底,与其周围的支气管分界不清。有些肿瘤周围管壁浸润性增厚。在与扫描平面平行的支气管,这种改变可直接显示。位于垂直走行或斜行的支气管肿瘤通常只能显示管腔偏心性狭窄或完全梗阻。

2支气管壁增厚

常见有不规则和均匀一致性增厚两种,多见于腺癌和小细胞癌。管壁呈均匀性增厚的支气管内缘和外缘均较完整,管腔内径大致正常或轻度狭窄。依病变支气管与扫描平面的关系呈厚壁管状或厚壁圆形、椭圆形阴影,累及的范围在不同病例差别较大。腺癌通常累及的范围较广,有时可同时累及相邻的不同肺叶或肺段支气管,但管壁增厚程度很轻。形成此种表现的病理基础为癌组织向管壁深层浸润并沿支气管长轴发展。目前对右中间支气管后壁增厚研究较多,正常为1.55±0.43mm,男性比女性略厚,超过2mm即为增厚,虽然肿瘤、炎症、纤维化等均能引起管壁增厚,但如管壁增厚达4mm以上时,绝大多数为肺癌直接浸润所致。

3管壁肿块

表现为以支气管壁为长轴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不等,多呈菱形,局部支气管腔不同程度狭窄,但很少有完全性梗阻。

4管壁周围肿块

轮廓不规则或分叶状,环绕支气管或偏于支气管的一侧,管腔狭窄或完全梗阻。肿块与周围肺组织或肺门、纵隔结构之间分界不清,CT值在软组织范围内,多数密度均匀。瘤内坏死、空洞及钙化比较少见。

5侵犯纵隔结构

中央型肺癌穿破支气管壁向周围浸润,常直接侵犯纵隔、心脏、大血管、食管、椎体等结构,表现为瘤体与纵隔结构之间的脂肪界面消失,瘤体直接与纵隔相连或包绕,浸润纵隔结构。有些病例可见食管、大血管等结构移位,变形或在纵隔内形成较大肿块。肿瘤是否侵及纵隔结构,不仅是确定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而且是判断肿瘤能否切除的主要根据,研究表明,如果肿瘤与纵隔的结构向接触的部分小于3cm,多数肿瘤仍可切除。,利用CT确定肿瘤与纵隔的接触面需用薄层扫描技术,以减少平均容积效应的的影响。在观察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时,需行团注增强与动态扫描。平扫对术前评价肿瘤的可切除性价值有限。主动脉的肿瘤浸润多见于左侧肺癌或继发于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前者主要累及主动脉跟部内侧和降主动脉前壁,右侧肺癌侵犯主动脉壁多同时有上腔静脉、心包、右心房等广泛浸润。主动脉受侵犯CT表现为主动脉壁外的脂肪层消失、管腔狭窄变形及腔内充盈缺损。如果脂肪层消失而管腔内无异常改变,准确率只有66.7%~70%。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等继发性变化,以及纤维粘连有时可导致主动脉壁外脂肪层消失,应注意鉴别。上腔静脉的肿瘤浸润比较常见,多来自右肺上叶肺癌的直接侵犯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灶的浸润,后者更常见。由于静脉壁比较薄弱,肿瘤浸润时常使血管受压移位,管腔狭窄变形或完全梗阻。少数肿瘤呈息肉样或肿块状向上腔静脉内生长,甚至累及右心房。当管腔变形或脂肪层消失超过管周的一半以上时,即可明确诊断腔静脉肿瘤浸润。肺门部肺癌沿肺静脉浸润也较常见,有时侵入心包和左心房,轻者仅侵及左心房肌层,重者可呈息肉样向左心房腔内生长,CT增强扫描显示肺静脉狭窄或腔内充盈缺损。肿瘤侵入左心房内表现为息肉状或肿块样充盈缺损,或肺内肿块与左心房充盈缺损相连。亦有少数肿瘤先侵入肺静脉腔内,然后沿肺静脉伸入到左心房,CT增强扫描表现为肺静脉瘤栓与心房内充盈缺损相连。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亦可侵犯肺静脉和左心房,CT表现与直接侵犯相似。为便于制定手术方案可将肺静脉的肿瘤浸润分为3型:Ⅰ型为肺静脉根部浸润;Ⅱ型为左心房内息肉样突出;Ⅲ型为右心房壁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