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配合局部阻滞、点式直线偏振光治疗跟骨增生症38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针刀配合局部阻滞、点式直线偏振光治疗跟骨增生症38例

李卓才覃永华柳慧平邓诗琴龚永华

李卓才覃永华柳慧平邓诗琴龚永华(广西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广西平南537307)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5-0263-01

【摘要】目的探讨针刀治疗配合局部阻滞、日本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跟骨增生症的疗效。方法对38例42足跟骨患者骨增生症采用针刀治疗配合局部阻滞、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痊愈36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刀治疗配合局部阻滞、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跟骨增生症,对跟骨增生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跟骨增生症针刀治疗局部阻滞点式直线偏振光治疗

跟痛症是临床上一种多发病,其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自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我科采用汉章牌Ⅰ型4号针刀治疗配合局部阻滞、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跟痛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有跟骨增生的38例总结如下。

1资料方法

1.1临床资料38例中男6例,女32例;单侧34例,双侧4例,年龄48~62岁,平均54岁。病程2个月~3年。诊断标准:(1)足跟无明显外伤史,发病缓慢,有数月或数年病史,多发于中老年人。(2)晨起发病者多,下床时,足跟着地疼痛,需经多次慢而轻的活动才能使之适应行走。长途步行引起劳累后疼痛又会加重。(3)跟骨结节前缘稍偏内侧有明显压痛点和硬结感,疼痛可向足踝部扩散。(4)X线检查:跟骨结节前缘有一鸡嘴样骨刺,尖部向前与跖腱膜一致。

1.2治疗方法俯卧位,踝下垫枕,取足底跟骨结节压痛点最明显处,一般位于跟骨结节前缘稍偏内侧,用甲紫做好标记,作为进针点。用2%利多卡因2毫升、曲安奈德10毫克、甲钴胺注射液0.5毫克,加生理盐水稀释至5毫升,局部注射后,行针刀治疗。具体操作:刀口线与足长轴垂直,针刀体与足底远端皮肤呈60~70度角刺入,达骨面,感觉到骨边缘,有磨砂感时即达骨刺。紧贴骨面,横行铲剥2~3下,再调转刀口90度,纵行疏通2~3下,针下有松动感时出针。在进针过程中,注意应缓慢进针,遇有阻力感即行切开剥离法,并注意将增厚的纤维隔切开。出针后,消毒针口,并用创可贴覆盖针孔2天,不可沾水,施术后用HA-2200LEI型日本产的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局部照射一至两周,嘱患者两周内勿负重行走或登山、爬坡,坚持穿宽松软底鞋。

2结果

2.1疗效标准痊愈:足跟疼痛消失,行走自如,足跟部无压痛;好转:足跟疼痛基本消失,走路较远,仍有不适感;无效:足跟部疼痛及压痛无改善。

2.2治疗结果痊愈36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好转的2例患者均为肥胖患者。

3讨论

3.1跟骨增生症是临床上常见病,是由于跟骨底面肌筋膜慢性损伤引起的疼痛,其中跟骨下滑囊炎、跟下脂肪垫炎、跟下肌腱炎、跟下筋膜炎等都可以产生相类似的临床症状,治疗上应有针对性治疗。对该病的诊断,临床中,患者有跟痛症状,X线检查跟骨前缘有骨刺,检查与治疗时不只考虑骨刺的体表投影处,同时要注意其他部位的检查与治疗。

3.2足跟部软组织损伤出现的病理变化,即有炎性改变,亦有粘连疤痕、筋膜挛缩和软组织内压增高。我们通过针刀治疗,松解粘连的疤痕及挛缩的筋膜,降低软组织内压,同时通过局部阻滞,吸收局部的炎症,使症状较快地缓解。

3.3点式直线偏振光通过光线波长及能量的调节,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和不同反应水平的、压强的、电磁场的、光学的生物作用,600-1600nm波长的光,可透入人体组织5cm,通过抑制神经兴奋、松弛肌肉、抗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组织的活性物质形成,加快致痛物质的代谢,促进胶原组织的再生及淋巴系统的循环,稳定机体内环境,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从而达到镇痛作用[1]。通过对足跟病变部位的照射,对局部炎症性/创伤性及神经性的疼痛进行治疗,加强疗效,有效地预防再次出现症状。

3.4术后注意康复术后坚持穿宽松软底鞋、减肥、进行足部肌肉锻炼如足尖着地行走、练习足底外侧缘着地行走,防止足跟压肌筋膜压力的进一步增高,能进一步预防症状复发。本组2例患者效果不佳的原因考虑为肥胖、足底压力过大所致。

参考文献

[1]张丽莉,姚群,杜义平等.点式直线偏振光治疗多种病痛1000例疗效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