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教学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1

素质教育下教学的转变

孙启海

孙启海山东省邹平县黄山中学

2010年暑假,山东省组织进行了新课程培训,在听取了与会专家及一线教师的言传身教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本人认为要想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知识的宝库,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各种专业知识资源。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知识储备。国外对于教师应具有的知识结构看法有以下几点:舒尔曼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教材内容知识、学科教法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有关学习者的知识、情境(教育目的)的知识、其他课程知识七方面的内容组成;伯利纳则认为包含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三部分内容;考尔德黑德认为有六大部分,分别是学科知识、机智性知识、个人实践知识、个案知识、理论性知识以及隐喻和映象。这些观点对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论述可谓彻根见底,要想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学者,除了应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外,还要具有如何在教学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新课程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认真扮演在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当的角色

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充当领路人的角色,将学生带到渊博的知识王国,让学生自由地吸取各种专业知识。人们通常会把教师比喻为园丁、蜡烛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的工作是既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共性,同时又要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蜡烛论”体现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工程师”,是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产品”。教师充当这些角色,体现了师生间平等、合作、健康的关系。

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还应具备在教学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素质

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日常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必将带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刻革命。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技术革命给传统教学带来的冲击,以及教师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注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计算机、网络时代、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使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在教学中,网络技术使教育具有了更强的广泛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教师和学生将不再受教室的束缚,协作学习的范围从班到学校或到全国甚至到全世界。那时教师将成为合作学习中的一员,通过网络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促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发展。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

一方面要巩固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将它们转化为活的知识,转变为能动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已学的专业知识,使之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发展。不仅如此,还必须突出其核心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已有的学科知识,不懈地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并将其用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颖的教学理论来武装头脑。从而使自己的学科知识处在前列,立于时代的潮头;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列在前卫,处于领先的地位。教师不仅要发展教学专业知识,更要发展教学专业能力。具体一点,就是要不断地将教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专业能力,将教学专业理论升华为教学专业技能。因为不是有了教学专业知识就能上课、有了教学专业理论就能辅导。也就是说,不论是上课还是辅导,都需要教学专业能力,都需要教学专业技能,因为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想完美上课,就必须按照科学规律来进行设计;要想完美辅导,就必须按照艺术要求来进行构想;而要想进行科学设计,就需要教学专业能力;要想进行艺术构想,就需要教学专业技能。没有教学专业能力,就没有上课的完善;没有教学专业技能,就没有辅导的完美。换言之,要想教学日臻完善,就必须发展教学专业能力。

五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认知活动,还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情感活动。在教学中,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桥梁,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火种,是传授知识、追求真理的动力。成功的教学表明:教学不仅在于教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于教者能借助自己的良好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情感高涨的气氛中发挥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判断力,进而在良好的心境中解开知识之谜。尤其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为转移的,因此,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以上是我从这次培训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感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把这些应用到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