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方卫琴

方卫琴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中蒙医院(内蒙古阿拉善750300)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人工关节置换多为老年人,又往往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由于下肢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疼痛,长时间被动体位及组织水肿压迫深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我院对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27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术前及术后采取联合措施,对患者进行积极预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7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68~86,平均年龄72岁。伴高血压9例,糖尿病1例,心血管疾病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6例,髋关节置换9例,膝关节置换12例。

2.结果。经护理干预和低剂量肝素预防性应用,无一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只有1例出现术后局部血肿,在进行抬高患肢,促进早期功能锻炼,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2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护理

1.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及早处理全身性疾病。护理人员针对患者自身状况实施个性化及全面健康宣教,去除不良习惯,戒烟酒,指导患者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讲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正确做法,做好心理疏导。术前两天碘伏消毒患肢及脚,防止脚气,并用无菌中单进行包裹。

2.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股骨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足穿丁子鞋制动,保持下肢处于外展中立位,防止内收、内旋。在术侧肢体下垫入适当厚度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并保证2次/d将肢体放平。膝关节手术者术后2d膝关节保持伸直位固定,采取抬高床尾以抬高患肢,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致过度屈髋而影响静脉回流,早期活动促进静脉回流。

3.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减少局部压迫。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放置引流管,引流积血积液,与术后24~48小时拔除。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

4.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6小时可指导患者进行伸足背、屈踝等动作,300~400次/d,并辅以下肢肌肉被动按摩,常规弹力绷带包扎。术后第二天进行小腿肌肉及股四头肌收缩活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力度逐渐增加。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吹气球、深呼吸,防止肺炎。术后第三天,坐在床沿边做甩腿活动,每天3~4次,每次20个。术后第4天下床站立,但患肢不能负重。一周后扶双拐走路。膝关节置换术后第一天借助助行器,可下床活动。

5.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肢体肿胀,治疗DVT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故要仔细观察患肢的肤色、温度、肿胀度,浅静脉血管充盈情况及患者的异常感觉。术后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6.抗凝治疗护理。为防止血栓,术后第一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天1次/d,连续七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注射部位正确、剂量准确,用药期间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定期检查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改变及国家医保政策报销比例的增加,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的人数日益上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提供满意的服务。做好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评估,术后观察及护理,对高危患者采用早期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刚,吕厚山,高建军.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华外科研究杂志,2000,38(1):25-27.

[2]王芳,曹双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