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

屈夕婉

屈夕婉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检验科61173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对策。方法:选取我站2013年12月~2014年6月之间检测的血液样本96例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因素的情况下进行凝血项目检查,项目具体包含: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结果:溶血现象对PT、血浆中TT含量、APTT、TT皆有一定的影响;离心时间对PT、APTT有影响;标本放置的时间对APTT、FIB、TT有影响。结论:医师在进行凝血检验项目检验时,掌握好离心时间以及标本放置时间,防止发生溶血现象。

【关键词】凝血检验;对策;溶血现象;离心时间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047-02

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高精度凝血检测仪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病症的检测中,血凝分析可以在医师进行临床诊断治疗时提供有利的依据,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手术的安全性[1]。当然,也因为凝血项目检测的各项指标结果,对后期诊断治疗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其检测的精准度也有极高的要求[2]。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各项指标检查结果的误差,如何找到科学的检测方式避免其误差,是当前凝血项目检查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选取我站检测的血液样本96例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因素的情况下进行凝血项目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止策略,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站2013年12月~2014年6月之间检测的血液样本96例为研究对象,96例皆为健康血液样本,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应用北京赛科希德SF-8000全自动血凝器,检测试剂以及质控用品皆需使用配套产品。具体采集步骤:第一步,对患者姓名以及编号进行确认;第二步:采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提醒患者,放松身体,从而预防静脉痉挛;第三步:采集到制定刻度后,轻缓的将血液颠倒;第四步:及时离心每分钟3000r离心标本10分钟,2小时内完成测定。所有标本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再进行凝血项目的检测。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溶血现象对凝血项目结果的影响

把血液标本放置在-40摄氏度的冰箱内20分钟,再将其取出放入水中进行速溶。将标本溶血前后数据进行比较,PT、FIB、APTT均低于溶血后;PT值相较溶血后明显要高(P<0.05)。因此,标本溶血现象可以延长APTT、PT,增加FIB,缩短TT时间。详见表1。

表1标本凝血现象对凝血检测项目结果的影响

2.3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项目结果的影响

标本放置3小时后APTT值明显高于放置1小时后,而放置3小时的TT、FIB值明显较1小时低,差异显著(P<0.05);而放置1小时、3小时后的PT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放置时间可以延长APTT、FIB、PT。详见表3。

表2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项目结果的影响

3.讨论

本研究以检测的血液样本96例进行研究,得出,溶血现象、离心时间以及标本放置的时间是影响凝血项目结果(APTT、FIB、PT)的重要因素[3]。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每一个影响检查的环节进行严密把关,从而提高凝血检验的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3.1把关标本质量

采血前医护人员务必要对受试者的具体病史进行了解,保证受试者血液为健康血液,登记受试者姓名和编号,并标注于采血管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保持轻松的心情,以防因为情绪过度紧张而对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造成干扰[4]。

3.2适当的标本处理

血液采集后,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保存,由于温度过低会造成活化因子以及血小板损伤,因此凝血标本必须放置于4摄氏度到10摄氏度的环境内,分离血浆,时间最好控制在1小时内。有研究指出,不同存放温度对凝血因子活性检测有影响,选择效果好的抗凝剂,总之要尽量避免对血细胞的破坏[5]。

3.3预防溶血现象

在对标本处理进行收集保存和离心时,要注意防止溶血现象的发生,对发生凝血块或者溶血的标本摈弃并重新采集标本。

【参考文献】

[1]卓可秀.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4,(z2):453-454.

[2]贺华荣.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4):396-397.

[3]陈海燕.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3,(30):141,143.

[4]张彦平,贺军涛,王珊等.2009~2013年血凝项目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回顾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4):492-493.

[5]陈国,梁荣伟.对比试验分析凝血四项检测的影响因素[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9):2369-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