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骨折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心理干预对骨折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马春莲

马春莲(晋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052260)

【摘要】目的探讨进行心理干预后促进骨折愈合的意义。方法选取168例患者进行心理状况分析,有针对性地实行心理干预。结果在168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配合医护进行治疗,并能够在早期功能锻炼中促进骨折愈合。结论进行心理干预后能患者能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早期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的早期愈合。

【关键词】心理干预骨折应激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2-0250-01

骨折被看做是日常生命中突发意外躯体性应激源,瞬间造成躯体运动功能损伤,易使多数人产生心理应激反应,而应激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是机体对应激源的非特异性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其过于强烈或持久,会对骨折的治疗过程和愈后产生负面影响[1],严重影响了骨折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或骨折后的精神方面的症状,因此心理干预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心理界的关注。我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7月,对168例骨折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6例中,男50,女46;年龄最小16岁,最大83岁,平均46岁。车祸5例,跌倒28例,其他16例。股骨颈骨折38例,胫腓骨骨折32例,肱骨干骨折10例,胸腰椎骨折6例,其他骨折10例。治愈好转94例。

2心理状况分析

骨折患者一般男性占多数,并且大多为青壮年和老年人。因为青工作性质不同,工作节奏较快,睡眠不足,以及饮酒和注意力不集中,致意外跌伤、撞伤及车祸等,老年人则因为反应迟钝、骨质疏松、患有慢性疾病等因素,而易跌伤骨折,一旦突然创伤刺激造成剧痛的同时,预后不良容易使大部分老人存在于明显的心理问题。早期表现为痛苦、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骨折的治疗、康复和生活质量[2]。观察不同部位、不同年龄、损伤程度不同的骨折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重视和研究骨折后住院患者的心理应激水平并积极寻找引起应激反应的相关因素,有助于促进骨折后患者心理状态稳定,提高对应激反应的因对能力。

3心理干预措施

3.1首先给予及时准确的抢救治疗,这是最好的心理干预措施,患者送到医院后,心理上首先想到的是得到及时、迅速、有效的治疗。所以,护理人员要争分夺秒,与医生一起抢救治疗患者,并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沉着冷静,并做好相应的检查,以明确病情,在治疗的同时安慰患者,这样在病情得以控制的情况下,患者心理状态也趋于平稳。

3.2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向病人讲述骨折的部位、性质、严重程度,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转归情况,督促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加强舒适护理,使其了解骨折后功能锻炼在康复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舒适理念,在锻炼前向患者耐心讲解功能锻炼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治疗护理中来,又原来的被动接受锻炼变为现在的主动锻炼,使患者在舒适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功能锻炼。

3.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在执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动作娴熟、敏捷,耐心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语言得体,态度亲和,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要注意患者神志、血压、呼吸、脉搏及局部体征变化,对于老年人还需要了解是否有内科病史,如果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贫血、肺心病、心力衰竭等病史,极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全身衰竭等并发症。故要注意生命体征和全身情况的观察[3]。同时,对于应用止血带、石膏固定的患者,要注意观察肢体血运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4针对性的实行心理干预患者因年龄、性别及心理承受能力不同,骨折后心理状态也不同,因此,应多观察、多询问,及时了解、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是十分重要的[4]。手术前要缓解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恐惧,重视家属对患者心理的积极影响,手术后要告知手术效果,消除患者手术后的顾虑,增强患者功能锻炼的自信心。

4小结

通过对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心理干预,使应激反应在其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对患者的康复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有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使其能正确应对疾病,而且有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凌敏,孙月吉,杜鹃,单慧华。骨折患者的心理应激与干预。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4(14)

[2]李冬梅,王琳,石荣光,张静玉,宋春兰,张艳,张本。老年创伤骨折病人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8(29)

[3]杨秀珍,王雪梅.55例骨科患者的心理干预.《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12月30卷6期>

[4]应巧琴。骨折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9月4卷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