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几个“请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浅析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几个“请求”

范船良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直觉思维

作者简介:范船良,任教于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当前,在以“学生为主”、“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课堂教学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见和想法随之也多了起来,笔者作为这样背景下的课堂见证者深感欣慰:说明现在的学生对学习有了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会因为他(们)的错误认识而大发雷庭,他(们)没有理由不喜欢学习,也只有在这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创新性人才。

一、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有人戏称新课程是“新鞋”,课改前的课堂是“旧路”。目前,多数教师属于“穿新鞋”“走老路”或“乱走路”,还有一部分教师是“拎着鞋子”“走老路”,因为他们本都是在“旧路”上走过来的人。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中,教师应该从学生最自然、最朴素的想法出发,有时学生产生的想法并不来自于教师所给的问题本身,而是来自于课堂教学本身的节奏,即时产生的“灵感”和“新知”因为教师的“赶进度”而一去不复返。就好有一比,大部分人这么喜欢“自驾游”而讨厌“团队出游”。

3.而从“旧路”上走过来的教师往往容易把课上成“一言堂”,因为他们放不下这么多年来在“题海”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恨不得一股脑儿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否则,就有点感觉不负责任了。因而,有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这一活动中好比是在看戏,观众当了多年,却从未进入角色。

二、对“几个请求”的分析

这些现象的背后,或是教育中的,或是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在作怪,眼前的利益考虑过多,自然也就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或是在听课、教研过程中和相关教学培训中感受到的新课程下的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所面临的“几个请求”问题进行简单的评析。

当你在引入新课的概念和有关探求问题时,学生有可能更感兴趣的是:“(数学)老师,请你能先让我猜一猜吗?”

这就说明在教师讲解之前,学生早已有了直觉感受,而这种直觉思维正是学生的兴趣所在,而兴趣是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来引领学生全员参与、激情投入,在偷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曾在某学校听了一节有关于《圆的认识》课,上课的教师正在借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图形按部就班地讲有关于圆中的弦、弧、圆心角等概念和相关表示法,而在坐的学生也只有“听课”和“笔记”的份了。倘若教师先让他们谈谈各自心目中的相关概念和表示法,相信当时的课堂气氛一定会“活”起来。

数学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再创造”出有关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假设、选择、辩论、猜测、尝试、失败、反思、纠正错误;在不熟悉的线索中进行工作,尝试解决不熟悉的问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局面,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再创造活动。

构建的模式如下:①学生凭借教师提供的直觉情境进行了猜测;②然后组织学生探索、观察思考;③小组依次讨论;④再与学生开始的猜测对照,肯定(或否定)学生直觉猜测的正确性。

在这一探索活动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个概念、一个方法或是一个结论,更重要的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和创造。往往一些发明、创造离不开一开始的直觉感受,数学绝对不能忽略学生的直觉思维。

当你以为讲完一个问题而急于要转入下一个话题时,有些学生很想对你说:“(数学)老师,请你能听我说一说其他的解法吗?”这时说明教师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就体现为“一题多解”,其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和变通性。

教师要十分注重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爱好和对知识的渴求,有时甚至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虚荣心也未尝不可,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学习“直线”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直线,例如:一条笔直的公路、一根电线、一支铅笔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不仅要让学生多把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当你为了完成一天的教学任务而庆幸收尾时,个别同学还想对你说:“(数学)老师,我能请你回答一个问题吗?”这时你就更不能讨厌这些“有问题”的学生,而打消他们好学的积极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一位伟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就是给教师本身一个学习的机会。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思考问题的角度多而新颖,这是任何一个发散思维能力再强的人都无法相比的。课堂上多给学生一次提问的机会,也就是多给自己一次成长机会。??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有时在下课前,教师可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例如;在七年级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会画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等这样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那么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该怎样画呢?这样的题目,答案呈现多样性,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你即将要离开教室,而又想给学生留下点什么的时候,所有学生(甚至是家长)很想对你说:“(数学)老师,请你能帮我们少布置点作业吗?”,其实这也是我们教师的希望。

数学作业的布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总结本课得失,制订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作用。

“少”,即为合理控制作业量,争取以最少的训练量达到最深层的训练意图。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大纲要求,根据教学目的,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反复斟酌、仔细推敲。根据每一个不同的训练目的选择制订每一道最合适的训练题目,以最少的训练量完成最终的训练任务。

所以,布置作业时既要考虑学生负担,主张少而精,又要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主张有针对性。负担过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负担过轻,则无法发挥学生潜力,最终制约发展。所以,要精选那些典型的练习或习题,使学生通过训练,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新知课,课外作业以加深理解为主,立足于大多数同学的程度,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能够完成为宜。

总之,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数学”应承担起它自己应有的功能,数学课堂则作为一线阵地应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数学教师则先要关注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这几个“请求”,学会化被动为主动地进行得心应手的教学,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同学们,还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应该成为教师上课最常用的口头禅。只有教师先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才会真正地把作业量降下来。

参考文献:

[1]叶良军.数学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若干方法浅议[J].数学月刊,20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邮政编码:215211

AnAnalysisofSome“Requests”inJuniorHighSchoolMathematicsClassroom

FanChuanliang

Abstract:Thecoreideologyofnewcurriculumis“student-centerednessandpromotingstudents’development”.Whetherstudentscanhavedevelopmentinclassroomteaching,animportantmeasurefocusesonformativeeffectinclassroom,whetherstudents’behaviors,especiallythinkinghaveimprovementandwhetherbringoutnewideasandupgradeoriginalidea.

Keywords:mathematicsclassroom;students;intuitivethinking